浙江桐庐:挥毫全域治水 泼墨生态新图(组图)

03.06.2016  10:42

  中新网杭州6月1日电(记者 奚金燕)一江绿水迢迢东去,两岸青山绵延不绝。烟雨时节,走进浙江桐庐,就如同游走在跌宕多姿的山水画卷中,这一笔大开大合,描摹的是富春山水,那一折含蓄婉转,勾勒出乡村风情,让人忍不住心生赞叹:天赋胜景,千年未衰。

  一川如画的富春江、美如碧玉的桐君山,古往今来,凭借“独绝东南”的富春山水,桐庐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这方自然馈赠的山水,既是桐庐发展道路上的最大优势,也是桐庐人倾力呵护的对象。

  “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正如桐庐县委主要负责人所言,一直以来,桐庐把生态环境当作“奢侈品”和“易碎品”,珍之重之。得益于“五水共治”,如今在桐庐,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野,每条河流都是天然泳池,每处村落都成为了一道风景。

  全域治水全民参与添墨诗画之美

  桐庐地处浙江西北部,富春江水斜贯入境,境内水网交错、河流纵横。正所谓水到绝处是风景,千百年来,桐庐的那一泓碧波,令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一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道尽了桐庐的诗情画意。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水,亦是桐庐发展路上最为重要的底色。

  “从传统的GDP英雄论来审视,桐庐是一个缺资源、缺空间、缺优势的典型山区小县。但从生态文明时代来审视,桐庐却又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县,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强县。”一直以来,桐庐县委县政府都将这方自然馈赠的山水当作“奢侈品”和“易碎品”,珍之重之。

  近年来,桐庐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相继关停了1000余家石材、电镀、造纸、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全面完成了铸造、制砂等行业整治。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桐庐以“最严格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截至目前已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项目82项。

  在打响城市治水攻坚战的同时,桐庐县还将治水的主战场延伸到了更具挑战性的农村。近年来,由于畜禽养殖、生活垃圾等原因,农村水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农村水污染防治,在许多地方既是要事,亦是难事。

  为打通治水的最后一公里,桐庐迎难而上,率先在国内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形成了一套县、乡镇、村党政齐抓共管的治水体制和工作格局,让儿时记忆里的潺潺清水回到了百姓身边。

  溪水流翠杨柳依依,鹅软石小道曲径通幽……走进江南镇环溪村,入目之处皆是美景。村子里有七八处由白色小栅栏围起来的区域,里面美人蕉等植物生机勃勃,野花星星点点散布其间,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一个小花园。记者打听之下才得知,这其实是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利用植物的吸附功能净化水质。像这样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桐庐还有2000余个,分布在全县183个行政村。

  就这样一方小小的池子,样子不显眼,作用却不小。村民告诉记者,早些年村子也经历过污水遍地的尴尬,厨房污水、人畜粪便、洗衣水让村里的河沟水塘成了污水汇聚地,甚至有着“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的说法。

  不过自从有了污水处理池之后,现在走在村里,只见一股清流穿村而过,依旧清澈不变。现在,村民们又新编了一句顺口溜: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处处开鲜花。

  五水共治之下,如今在桐庐,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野,人们都不愁找不到可游泳的河流。去年,在实现“全域可游泳”的基础上,桐庐县域内的83条河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体,连续九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

   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提升乡村“净”界

  虽然下河游泳已成常态,但对桐庐而言,治水之路上仍有少许难啃的“硬骨头”亟需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便是其中之一。过去由于机制不到位、观念落后等原因,村民们都习惯直接将垃圾倒入家门口的河中,大水一冲,原本清澈的河流就成了垃圾河,天气一热,就成了黑臭河。

  “这两年,治水力度很大,成果也已经显现,如何长效保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关键。”桐庐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葛丹说道。

  为改变乡野脏乱差的面貌,早在2012年,桐庐就先行一步,试点推行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年积淀,如今该县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促动村民自治再到市场化运作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成功地打破了治水的最后一公里。

  在合岭村,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干净”,无论是河里还是路上,都看不到一片垃圾。与之对应的是,每户村民门前都有两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黄色标注为“不可堆肥”,蓝色标注为“可堆肥”。

  “堆肥就是会腐烂的意思,考虑到村民们文化水平不一,因此我们用了蓝色的箱子,蓝字在桐庐话中谐音‘烂’,方便老百姓记。”葛丹介绍道。

  如此“接地气”的做法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剩菜剩饭会烂的放在蓝色桶,塑料袋这些不会烂的放在黄色桶,简单又好记,我们现在都已经习惯了。”村民包宗美说道。

  在包宗美家门口,记者看到挂有一张两颗星的牌子。“别看这块牌子普普通通,我们得来不易啊,村干部经常跑来翻垃圾桶检查,还要评比,要是这点小事情都不做好,我老脸也挂不住的呀。”包宗美说道。

  原来为了保证水长清、门长净,桐庐县很多村还由民众自发建立垃圾分类登记、积分、奖惩和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独特优势,以户为单元,每日检查登记源头分类情况,现场打分,定期张榜公示检查结果,张贴“红黑板”,让农户“红红脸、出出汗”,并制定“积分换物”、“积分换钱”、“村规民约”等奖惩制度,及采取邻里带动、村级带动、镇级带动等“1+X”示范引领模式,形成了比学赶超、竞相争先的良好氛围。

  垃圾经过农户简单分类后,再由各村保洁员统一收集处置。不可堆肥垃圾则按原模式作无害化焚烧处理,可堆肥垃圾则统一采用生物制肥方式处置。

  为了保证垃圾分类长效运行,桐庐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有机肥商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桐庐县可堆肥垃圾、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中心,年生产“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约5000吨,并在今年5月23日正式走进浙江省各大世纪联华和大润发超市,年产效益约600万元以上,以弥补垃圾分类处置长效运行资金投入。

  “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走出了治水困境,经费投入压力减轻了,农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水环境治理有效提升,可谓是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在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方文剑看来,桐庐县“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一举多得。

  若说良好生态是乡村的“外在美”,那么,人居环境改善则是乡村的“内在美”。通过三年努力,桐庐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全覆盖,不仅长效维持了治水成果,更将一个个小山村精心打磨成为了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乡土气息的魅力家园,用事实告诉着人们,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梦里水乡归去来美丽经济如花开

  对于桐庐而言,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依托绿水青山,桐庐把民生福祉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归宿,将“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

  溯富春江而上,至群山深处,就能看到一个古朴的小山村,溪水环绕,绿色酡然,名唤芦茨。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其中最精华部分,取景地便是芦茨村。从黄泥土墙到白墙黛瓦,从迢迢绿水到天然浴场,治水之下,这座古老的小山村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今年29岁的傅飞龙是村庄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过去芦茨湾的水很浑,村子也破破烂烂的,别村的姑娘一听要嫁到这里都不愿意。”自从治水后,村子越变越干净,芦茨湾也恢复了清澈,成了人气极高的天然泳池,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嬉水。

  眼看着村子人气越来越高,原本在外的傅飞龙返乡接下了家里的农家乐生意,如今年营业额稳定在400万,“村子变美了,水变清澈了,大家也都有钱了,这是村里几代人都想不到的!”

  芦茨村的绿水青山不仅唤回了游子的心,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落地生根。看中这里的原生态,城里人赵丁丁租下了一栋破败的老宅,将其装修成了民宿“绿芦驿”,虽然单间房价最低要888元,但每逢周末还是被抢订一空……数据显示,2015年,芦茨村111家民宿共接待游客住宿41万人次,户均收入近40万元。

  得益于五水共治,如今在桐庐,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美丽故事,正从个例变成普遍现象。2015年一年,全县旅游接待1150.7万人次,是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的25.76倍;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为48.24亿元,占本地GDP比重达15.46%。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接待游客146.3万人次,同比增长27.3%;全社会旅游业总收入21.46亿元,同比增长29.4%。

  桐庐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对环境要求极高的“金凤凰”翩翩而来,海康威视正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在桐庐兴建了全球最具规模的安防监控产品高端制造业基地、安防电子和软件智能产业基地。“我们更倾向于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而桐庐山清水秀,开发区配套齐全,对我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海康威视投资部经理余鹏说道。

  对于桐庐而言,海康威视的落户意味着该县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桐庐趁势而上,在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务区、慢生活体验区等四大新兴产业平台,引进了“颐居养生园”项目、江南养生文化村、申通实业等一大批优质项目,不遗余力地将环境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好山好水,又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在“颐居养生园”营销总监杨艳芳看来,桐庐山水俱佳,空气优良,正是他们一直寻找的山水福地。

  据了解,“颐居养生园”项目依托原生态的富春山水资源,开辟生态农场、花博园、森林公园等主题园区外,还开发了骑行、露营、探险、山耕等俱乐部。在杨艳芳看来,中国最美县的清新空气和4000亩山林的山风鸟语都将成为“颐居养生园”的最大卖点。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正是桐庐遵循“两山”科学论断的特色实践。从囿于浙北的山区小城到声名鹊起的中国最美县,从经济后进生到乡村旅游模范生,桐庐正以着眼于未来的目光,以立足于当下的姿态,书写着“逆袭”范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