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12345”
松阳地处浙江省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桃花源”美誉。境内至今仍保留着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高山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和客家古村落在松阳的山水间交相辉映,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摆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全局来推进,以培育“古村落艺术创作胜地、民俗体验胜地、文化创作胜地”为目标,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之路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全县累计有5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华东地区第一,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有准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松阳县委、县政府认为,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种新型社区,并从居住群体、文化视角、经济形态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定位。据此,松阳乡村文明复兴之路规划就清晰起来了:就是政府和社会优秀人才双向推动,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的创业之路;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交融共生之路;是在汲取和创造中推动传统走向现代,又让现代回归传统的新型文明形态之路;是村规民约、家规族法发挥积极作用,乡贤参与,村民高度自治的乡村和谐发展之路。
这样的乡村文明复兴之路,应该怎样走呢?松阳通过完善当代乡村建设机制,初步摸索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路径,可用“12345”来概括。
“1”是坚持一个理念,即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遗产”,它不等同于文物,村落中有原住民生活,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部“活”的历史,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能静态保护。同时,传统村落是一个有机系统,一些看似简陋、粗糙、残败的建筑,比如牛栏、猪棚甚至茅厕,虽然它们在当今已失去原本功能,但作为历史见证,它们是必不可缺的,可以改变其用途进行保留。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不能大拆大建,不宜小拆小建,要系统保护,慎拆慎建。“2”是使用两个手法,一是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既体现在整体乡村风貌和乡村风味的保持上,也体现在乡土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上;二是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3”是做到三个维持。维持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维持原真的田园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传统村落的保护绝对不是“穿衣戴帽”,把村落斑驳陆离的历史痕迹消除掉,把枯藤老树砍掉,再重新建、重新种,这些都是破坏。“4”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目标,通过保护使传统村落达到健康态、和谐态,主要体现在四句话上,即“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5”是五个复活。通过五方面的复活,要让年轻人回归乡村、让鸟儿回归乡村、让民俗回归乡村。让年轻人回归乡村,乡村才有希望;让鸟儿回归乡村,说明乡村的生态得到了保护和修复;让民俗回归乡村,说明乡村文化活起来了。
第一复活传统村落的整村风貌。村落形态是村落风貌的直观展现,蕴含着先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村落的乡土性难以通过单体建筑来表现,必须要以完整的村落为单位,复活整村风貌,才能体现村落的文化年轮,保留乡土生活各个方面丰富的历史信息。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紧紧围绕“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原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实施意见》,编制《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程度保护好自然生态底本和田园乡村风味。开展传统村落串点连线成片保护发展和主题化旅游线路规划研究,目前已编制完成8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详细规划。二是注重整村风貌的控制。在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新建住房;外围区域新建住房需注重整体风貌的和谐,严格控制建筑层高和体量。三是加强村落生态系统修复。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美化农田生态景观,对重点村进行农田景观设计和改造提升;对生态湿地、古树名木、村庄水系、水口和有保护价值的水利设施进行保护和提升;提倡种植乡土花木,不轻易推山、填塘、改河道、硬化里弄及粉刷墙体。
第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传统民居构成了传统村落的主要形态,是村落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传统民居改造是解决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需求与传统村落保护这对矛盾、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出台《关于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帮助村民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制定详细的补助标准,对于不同保护等级的,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每平方米180元、120元和80元的补助,如果发展民宿业,则另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二是制定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坚持刚性控制、弹性引导原则,注重实际操作性,切实解决民居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推介示范引领项目。一方面,对现存具有较高保护价值、鲜明时代印记及显著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本着“保护为主、精修为旨、艺术为重、和谐为本”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另一方面,政府带头,工商资本参与,通过示范项目带动老百姓积极、主动参与普通民居改造。目前全县共有22村的144户实施了民居改造。
第三复活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要复兴乡村文明,必须要给乡村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商业文明的有机衔接,这样的乡村文明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传统村落的衰败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内在逻辑,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结构不足以支持乡村的繁荣和复兴。松阳复活传统村落经济活力的思路是以传统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植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全县域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精准定位了艺术创作、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小众化细分市场,推出八条艺术创作最佳线路,建成沿坑岭头等一批“画家村”“民宿村”,2014年接待摄影、写生游客近50万人次。三是积极培育传统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将杆秤、铁农器具等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四是注重发展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来料加工。
第四复活传统村落的优良文化基因。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血液”和精神家园。乡村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其文化价值。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好“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基因,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倡导像我们祖先一样热爱与尊重大自然,懂得节制与自律,追求内心富足。编制传统村落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村落文化选修课,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二是大力传承和发扬村落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活动能够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对构建和谐乡村具有重要作用。全县建立了“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一台农事或民俗节会活动。目前已挖掘复活了“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节会50余台。三是探索建设全县域农耕博物馆。按照“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的三级网络架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建设具有展陈体验功能的全县域农耕博物馆。
第五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是倡导一种简约、质朴,低排放、零排放,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一是保护原真自然的生活环境。二是提倡绿色健康的饮食方式。三是倡导低碳养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两年,县里依托茶园每年举办山地自行车赛,与中国登山协会签订了五年全国山地竞速赛事的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暨年度总决赛。四是着力建立生态循环链。开展垃圾分类,建设绿色建筑,运用绿色节能技术,从生产环节、生活方式上探索低碳循环。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抓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就是抓文物保护、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民增收致富、抓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这希望在于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良好生态环境和健康食品的渴望,对美丽乡愁的呼唤和留恋。现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普及也为乡村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松阳两年的实践已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了一批优秀团队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价值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广泛认同,老百姓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毋庸置疑,松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刚刚起步,依然任重而道远,松阳人有信心也有决心,通过不懈努力,使松阳走出一条契合生态文明、符合松阳实际的保护发展之路,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