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我们有责任战胜恐惧

28.01.2015  19:32

浙江日报》(2015年01月28日)

          “到马里的第一个不眠之夜,不仅得到了热情的拥抱,还被轰炸机式的蚊子包围,脚上、手上到处红包……”当地时间27日凌晨,马里首都巴马科,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通过微信发来了她的切身感受。
          40年前,陆群的父亲曾作为中国医疗队一员,到马里支援;40年后,作为我省派出援非抗击埃博拉的感染管理专家,她将在这里度过两个月的时光。
          就在陆群抵达马里的同时,她在浙大二院的同事徐峰也已从北京起飞。转机两次、27个小时的飞行后,徐峰将抵达埃博拉病毒的重灾区之一——塞拉利昂,作为国内知名的感染病学和呼吸病学专家,他在那里的任务是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救治工作。
          而早在本月中旬,浙大一院、省人民医院10位医护人员已被编入国家第三批援非埃博拉医疗队,分两批抵达利比里亚,在当地开展了医疗救治。
          天之涯,情相牵。这些告别亲人、远赴非洲大地的浙江医护人员,为非洲人民带去了之江大地的爱心和温暖,而此时此刻,他们也是父母亲人的深深眷恋。今天,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些援非抗击埃博拉的浙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在那边的工作生活状态,倾听他们想对家乡亲人说的话。
          工作,热天穿三层防护服
          国家第三批援非埃博拉医疗队主要由成都军区总医院部队医务人员组成,我省10名医疗队员是唯一地方派出的救治医疗力量,其中4位传染科医生、6位护士。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医护人员就被编入诊疗、感染防控、疑似病人观测等不同组别,“三班倒”开展工作。
          目前,利比里亚的埃博拉疫情正在好转,新增感染人数逐渐得到控制。中国医务人员在当地搭建简易房,成立了一个临时医院,目前有100多张床位。
          虽然已经是一名拥有丰富急诊抢救、重症监护和外科救治经验的资深护师,但来自省人民医院的于红英坦言,第一次见到埃博拉病人,她还是抑制不住紧张。“但作为医护人员有天职,作为国家医疗队员有责任,必须战胜恐惧!”
          “最难受的是天热,最高40多摄氏度。”53岁的黄建荣是我省首批到达利比里亚的援非抗击埃博拉医护人员,也是这次在利比里亚浙江省医疗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为了控制疾病传播,治疗场所不能开空调,甚至连电扇都不能开,医护人员要穿上三层防护服,常常是汗流浃背。
          来自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高年资医师汪明珊这些天每天要在当地病房里工作5小时,她告诉记者,仅仅是穿、脱防护服就要在病房外花费1个小时。“但该做的防护必须要做,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在利比里亚,目前有联合国、美国、欧盟、中国四个医疗团队。“中国医疗队的规模最大、隔离防护措施最好,所以最受当地人信赖。”黄建荣说。
          生活,双层蚊帐防护蚊子
          “到了马里,才发现带过来的防蚊水基本无效。”对于马里的蚊子,陆群不忘在微信上“吐槽”。在马里的第一夜,她拍死了10多只大蚊子,满手血糊糊的。无奈凌晨4时动手支蚊帐,好不容易有了防蚊的屏障,离起床时间就只剩一个小时了。
          和陆群一样,派自省人民医院的护师章倩在利比里亚也是日日与蚊子“斗智斗勇”。由于在同伴中“最招蚊子”,她干脆支起了两层蚊帐。这样的“妙招”也被身边同伴们学了去,成为大家共同的“御蚊法宝”。
          章倩和其他中国医护人员的住处在当地一家废弃体育馆的看台下面,几个大大小小由更衣室改造的房间,最多一个房间要住10个人。据她介绍,由于利比里亚正处战乱,为安全起见,医务人员不得外出工作区和生活区。
          由于战乱和埃博拉的爆发,利比里亚当地的公共服务受到极大冲击。“用电时断时续,常常会停上几分钟。”汪明珊说。同时,由于用水需要当地人用卡车送来,几百美元一车且不能保证按时运送,所以大家用起来也是格外珍惜,洗衣和洗脸水舍不得倒掉都用来冲厕所。“洗澡时也常常不敢用沐浴露,尽量省水。”
          此次抵非,医疗队自带了海带、罐头、香肠等干货,但新鲜蔬菜需要在当地采购。由于埃博拉的爆发,当地一株白菜卖到了10美元。
          “吃的还是中国饭菜,厨师是成都军区的部队厨师。”汪明珊笑言,烧出的菜很“川味”。
          梦里,回味家乡的腊八粥
          抵达遥远的非洲大陆,这些医疗队员们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彼此通过简单的英语交流。“但不少病人口音太重,根本听不清楚。”汪明珊告诉记者,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手势辅助交流。
          每天的工作辛苦,但也时时刻刻会有感动。当治疗结束后,病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一声谢谢,或者竖一竖大拇指表示“OK”,都会让汪明珊感到由衷的欣慰。她仍记得第一天来到利比里亚时的情景:看到他们的车子经过,路边的当地人竖起拇指,高喊着“China!China!”那一刻,她激动得眼眶湿润。
          故乡万里遥,闲下来的时候,这些医疗队员们也会忍不住想家,翻一翻手机里亲人的图片。来自浙大一院感染科徐小微有个上初中的女儿,她告诉记者“跟孩子约定好了,每隔两天都会在QQ上报报平安。”知道春节要在非洲度过,出发前,她还特地带上了两副春联。
          已是农历腊八,于红英分外想念着每年单位食堂都会照例给职工们提供的腊八粥。“那个味道,只有在今夜的梦里回味了。”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