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八八战略”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25.12.2014  12:12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战略就是谋划和指导全局的韬略。

  有了正确的战略,才能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2003年7月,杭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八个方面优势”是对浙江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的高度凝练,“八个方面举措”是引领浙江改革发展向更高更新目标迈进的战略指向。这项重大战略决策,后来被简称为“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不仅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也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它引领着前进的方向,统筹着发展的布局,指导着工作的方法,体现出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不仅明确当时要干什么、怎么干,而且教导后人怎么样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那就是,谋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条件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抓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既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又着眼全局未来,联动而行。

  围绕“八八战略”,十一届省委先后作出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提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

  这些年来,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停步,不懈怠、不折腾,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一贯到底,认真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推动浙江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十二届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基础上,作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决策部署。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先后召开了六次全会,分别就加强自身建设、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等作出研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些政策举措始终贯穿“八八战略”这根红线,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断以新的成效彰显出“八八战略”的生命力。

  继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浙江发展新活力。

  在新一轮改革序幕拉开之时,浙江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发挥改革的优势,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以责任制分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抓攻坚、抓落实。

  浙江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省份”的目标,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特别是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即制定实施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府责任清单,浙江政务服务网,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由1.23万项减少到4236项,其中审批事项从1266项减少到492项。1-11月,全省新增企业数20.9万户,同比增长10.72%。一减一增,生动诠释了改革的成效、市场的力量。

  浙江改革始终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中推进。近些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各项国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民营绿色石化基地、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谋划实施,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改革、城乡体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生态建设机制创新等地方试点探路引路……改革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红利,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浙江改革坚持奔着问题去,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16家省级公立医院启动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聚焦群众所思所盼,让群众共享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这些年来,浙江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依托深水岸线和深水港口,适度建设核电、火电基地,发展临港型的石化、冶金和汽车工业等,形成了一个全省性的多层次、多方位有序推进的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格局。

  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宁波—舟山港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开展港航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龙眼”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2013年,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8.1亿吨,连续5年居全球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1735万标箱,居全球海港第6位。

  以义乌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为支点,进一步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便利化的国际贸易服务体制,依托“一带一路”打通浙江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的陆路通道。

  以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为龙头,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努力建设网上“一带一路”。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募集资金250.3亿美元,成为全球史上融资额最大的IPO,市值已超过沃尔玛公司。

  全面整合浙江企业资源、浙商资源和侨务资源,加快浙企“走出去”步伐。截至今年11月底,浙江在境外创办企业和机构6921家,中方投资额251.3亿美元,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建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推动浙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在服务全国和反哺家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2013年,在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出现“浙江多地市民邀请环保局长游泳”的舆论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浙江省委、省政府认为,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水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水环境质量低劣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问题。治水,就是转型升级最直接、最关键的突破口,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推进。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是年,治水攻坚战在全省范围内打响。省里重点抓了矛盾和问题反映最集中的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短短半年多时间,浦江县取缔水晶加工户1.3万家,减少水晶加工设备6.6万台,依法拆除违建207万平方米,全年浦阳江出县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指标同比下降21%、35%和28%。2013年底,浙江进一步作出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面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清理垃圾河6492公里,治理黑臭河4481公里。许多群众高兴地说,小时候曾经游过泳的小河回来了。

  浙江坚持以“三改一拆”撬动转型升级。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要素制约和生产粗放、产业定位偏低的发展困局,使得大量违法建筑伴随而生,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2013年,浙江在全省部署开展“三改一拆”行动,大力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今年全面开展“无违建县”创建活动,将“三改一拆”行动不断引向深入。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9752万平方米,进行“三改”建筑面积33124万平方米,拆违涉及土地面积31.05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27.30万亩。“三改一拆”拆出了发展空间,改出了优美环境。

  浙江坚持以扩大有效投资支撑转型升级。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制定“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大力招引研发基地、营销网络、融资平台、地区总部,充分挖掘浙商在技术、管理、人脉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优秀团队,有效提升了浙江经济质量和效益。今年1-11月,浙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196亿元,其中民间投资1326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3%。

  浙江坚持以“四换三名”推动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加快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做好“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行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成功举办,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吹响了信息经济发展的集结号。

  浙江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推进青山湖科技城、杭州未来科技城和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规划建设,总结推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斗七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效破解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等“四不”问题,打通了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预计2014年浙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34%。

  中科院《2013科学发展报告》显示,浙江GDP发展质量指数居全国第2位。

  继续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2年和2014年,浙江两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加快推进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

  把县城作为城乡统筹的主平台、主战场,强化县域综合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建设。

  推进强镇扩权,在全省范围内有选择地培育200个中心镇,推进43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作用。

  目前,浙江形成了3大城市群、4大都市区、7个省域中心城市、60个县(市)域城市、200个左右省级中心镇、400个左右一般镇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64%,全省设区市城市经济总量超过全省3/4。2014年12月,全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浙江召开。

  与此同时,浙江按照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乡村建设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和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力量竞相投资的热点和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亮点。

  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全面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给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向纵深推进,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2103年10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召开。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行路难等农村民生难题基本得到解决。

  预计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分别增长9%和11%,扣除价格因素预计增长6.8%和8.8%,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降低至2.09∶1。

  继续发挥生态优势,始终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全力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决策部署,提出要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开化县、淳安县、浙南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县、泰顺县)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大力推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园区把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实施清洁生产,打造了一条条“生态产业链”。

  念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建立健全节能量交易制度,能源结构得到初步调整。

  坚持“亩产论英雄”,实施“亩产倍增”计划,2013年全省万元GDP用地量下降到32.8平方米/万元,单位建设用地GDP上升到20.3万元/亩,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全国领先。

  全面实施调整能源结构、防治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业污染、调整产业布局与结构、整治城市扬尘和烟尘、控制农村废气污染等六大专项行动,抓好黄标车淘汰、小锅炉淘汰和秸秆综合利用。立足源头抓土壤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厉打击危废倾倒违法行为。

  全面开展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等“四边三化”工作。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浙江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开展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废矿复绿、水土保持、公路绿化、清水河道、湿地保护等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向好。去年全省平原绿化投入资金102.3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46.3万亩。全省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8个、省级森林城市46个、省级森林城镇177个。全省现有森林面积907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0.82%,稳居全国前三。

  2010年,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45个国家生态示范区。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

  继续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区经济,走出一条山海联动发展新路子。

  海洋是浙江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孜孜以求的目标。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舟山群岛新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2013年,舟山港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

  这些年来,浙江不断加大涉海项目投入,安排海洋经济重点建设项目490个,总投资12631亿元,着力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等“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发展海工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等八大现代海洋产业,开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初步构筑起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2013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达5508亿元,占全省GDP的15%左右,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这些年来,浙江坚持内生发展和开放发展两轮驱动,坚持“输血”和“造血”双措并举,坚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动发展,编制实施《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山区产业平台建设、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现代化之路。

  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精准扶贫机制,2012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扶贫标准提高至4600元,比国家新扶贫标准高出一倍。

  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2014年浙江省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7元,补偿标准为全国省级最高。

  大力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龙丽温高速公路瑞安至文成段的开工建设,浙江即将告别县一级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大力加强欠发达地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渔民搭上信息化的快车。位于浙南山区的遂昌县,从事电子商务产业的人员超过6000人,有网商1500多家,2013年实现网上销售额3亿多元,原来深藏山中的高山云雾茶、竹炭、石练菊米……走出大山,远销各地。

  继续发挥环境优势,全面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面对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浙江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前不久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继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争创示范。

  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统筹推进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治安安全、信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省、市、县三级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决策源头预防矛盾。

  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下访、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少了”的良好局面。

  每年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列出当年民生十方面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民生投入总额为2473.03亿元,同比增长12.6%;新增城镇就业8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3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3万,累计分别达到3385万人和4418万人。全省城乡平均月低保标准分别达到540元和424元,救助标准、补差力度、城乡均衡水平均走在全国省区前列。前三季度,全省教育财政支出685.75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省住房保障财政支出65.9亿元,同比增长41.4%,开工、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0.2万套、16.6万套。

  这些年来,浙江在推进依法执政、人民民主、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普法宣传等方面积极探索。

  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恳谈、村务监督、村干部辞职承诺等制度,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全省97.5%的村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95%以上的村已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2013年,浙江通过了我国第一部规范民间融资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至2014年9月底,浙江通过和批准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共352件,其中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条例等先行性立法有100余件。

  坚持严格执法,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权威高效,逐步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率先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互通到位的环保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并率先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标准和主要评价指标。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设置干预司法行为的高压线,加强对司法机关和办案人员的监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3年,浙江省相继纠正了杭州两起发生在十多年前的错案,并出台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2012年6月,浙江高院率先探索零佣金网络司法拍卖,并在全省103家法院全面铺开。公布全国首个“阳光司法指数”,8家法院确定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

  增强全民守法观念,把“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实验田、试金石和活教材,营造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社会氛围。

  据中科院《2013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社会公平度指数居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7.35%,居全国前列。

  继续发挥人文优势,大力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年来,浙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浙江精神,积极弘扬和培育“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先后涌现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交警”吴连表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社会注入了一股股正能量,最美现象正由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风景。

  持续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推进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占地602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浙江音乐学院,自2012年12月动工建设以来,校园建设稳步推进,进展顺利,预计2015年秋季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圆上几代浙江人的音乐学院梦。

  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成10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农村精神家园。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和浙东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每一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了义乌文交会、杭州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交易平台。2013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5.01%。华策影视、华谊兄弟、宋城股份、浙报传媒等11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宋城千古情》从1997年上演至今,演出总观众人数已经达到5000多万人次。

  鼓励文艺工作者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10部作品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外宣方式,打造“美丽浙江”外宣品牌,讲好浙江故事,展示浙江形象。

  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提供根本保证。

  这些年来,浙江自觉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把标准定得更高些,把措施抓得更实些,把纪律管得更严些,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入手,解决“总开关”问题。重温“红船精神”,深刻理解“风雨同舟”、“载舟覆舟”、“逆水行舟”的道理,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通过精神上的“补钙”,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处理好廉政与勤政、小奉献与大奉献、小担当与大担当关系的政治自觉,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

  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时制定省委“28条办法”和“六项禁令”,成立正风肃纪工作机构,狠刹“酒局”、“牌局”,严肃查处节日送礼等违纪行为。

  从严从紧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六项集中行动”,切实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真正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在提升机关效能的同时,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推动各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在“密切”上下功夫,服务群众在“具体”上见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全省党员干部普遍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共走访农户941.5万户,入户走访基本实现全覆盖。清理基层“三多”问题,村(社区)的机构牌子、考核评比、创建达标项目普遍削减近80%。

  组织开展“当战士不当‘绅士’”学习讨论实践活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大是大非、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敢于亮剑,敢于战斗。

  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效取信于民。

  …………

  这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八八战略”符合浙江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完全符合当前“新常态”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八八战略”是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八战略”的蓬勃生命力,必将不断展现出来。

  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是浙江上下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自觉、共同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