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方言竟达88种之多 东阳武义话最难懂

12.12.2017  11:34

  你还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吗?

  日前,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图,引发人们的乡愁和回忆。

  浙江虽是吴语大省,但图上所示,杭甬温三地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分列倒数2-4名。

  其实,在方言保护研究层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下称国家语委)和浙江省语委早有涉及。特别是201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下发文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浙江作为四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已完成三批次48个调查点的汉语方言调查项目。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我省确定的方言点有88个,这也意味着我省有88种方言。此外,还有一些使用群体非常小的“濒危方言”。

  目前,省语委、省教育厅正对这些方言逐一进行“声像图文影五位一体”的调查和保护,方言数据库建设工作也在完善。

   10个专家团调研88个方言点

  对于方言的保护利用,浙江省档案馆曾做过一些方言录制存档工作。

  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浙江省由于方言众多且杂,成为全国四个试点省市之一。

  “我省的方言主要是属于吴语区方言,还有一部分徽语方言。浙江是全国方言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项目开展也很难。浙江最难的在金华地区。浙江人的聪明智慧或许和这个有关系。”浙江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副处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斌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一县一点”的原则,工程启动后国家给浙江定的方言调查点共77个,但经过研究,我省结合“一县多点”的实际又增加了11个,所以我省共有88个方言点,全部调查完计划用五年。

  李斌告诉记者,语保项目启动后,他们已组建了10个专家团队,主要来自省内高校,每个团队负责人的资质由国家语保中心审核确定,特别要求必须有方言研究背景。如此高的队伍要求,是因为该工程并非对方言进行简单的录制保留,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确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调查、保护和存储,并为未来的方言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高质量的纯真语资料。

   发音纯正的人现在越来越难找

  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是寻找方言发音人。

  作为浙江省方言保护专家团队的首席专家之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洪钟告诉记者,每个调查点需要调查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青年女性等4名发音人,都有年龄要求。此外还需普通发音人一名和文化发音人两名。

  每个点光是要找到这样4个符合条件的发音人,就并非易事。

  按照要求,这些发音人必须是在当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都是当地人,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最好的发音人是没有出过当地,也没接受外来语种污染。”

  专家团队有一本全国统一的《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发音人就是依照这本方言来读手册里的字词句、戏曲、故事、谜语和谚语等。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文胜告诉记者,手册中的用词看似平凡,却都是高频、代表性的特征词,句子都反映重要的语法特点,单字代表了各个音韵地位的语音特点,“单是这些条目的制定,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就讨论了不知多少次。”

  “我们招募发音人时有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学历不能太高,一般为高中以下。”李斌说,这样有利于保证方言的纯正。通过招募这个途径很难找到合适的发音人。李斌说,有些调查点在招募发音人时,市民报名踊跃,但遴选下来基本上都不行,最后不少是通过社区推荐等多渠道才确定合适人选。

   濒危方言可能一代人甚至几年时间就消失

  除了那88个方言点,省语委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配合濒危方言的调研——在我省,一些方言已经被贴上了“濒危”的标签。而是否濒危,是由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经过调研认证后确定,比如畲语。截至目前,记者查询到专家团队调研的一些濒危方言中,有宁波慈溪市“燕话”、衢州江山市“廿八都正字”、丽水景宁县“畲话”、杭州“留下闽南话”、建德“九姓渔民方言”等。

  王洪钟告诉记者,这种濒危主要还是指在浙江省内非吴语或徽语、在省内使用群体非常小、容易消亡的方言。

  王文胜就在2017年负责第三批语言资源调查保护工作中“杭州留下闽南话”的调研。据他在调研中发现,这个濒危方言保存状况还可以,但基本上属于村里人之间说闽南话,和外人就说杭州话或普通话。此外,初中以下的孩子基本上都已不会说这种闽南话了。这与王洪钟的调研结果类似。“现在濒危的方言也呈现双语化,使用者只在家里用。可能也就一代人甚至几年时间,这些方言就消失了。”王洪钟曾查阅了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记录,他发现这次找的发音人,录下的音和之前就有变化,“这就是预兆。”

   城镇化和教育普及正在加速方言的消亡

  为了保护方言,其实我省在很多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有方言课,一些电视广播节目也开设了方言节目,李斌认为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教育部门对学校除了上课要求依法使用普通话外,也从未禁止过孩子和老师在校期间使用方言,“校园语言需要多样化。”省语委办在日常调研中发现,相较于大城市,方言文化传承在一些地方县市做的反而比较好。

  李斌表示,若干年后我省将建成有浙江特色的方言数据库,建立类似于方言博物馆的体系。在他们看来,“很多地方的文化如果缺失了方言就无法表达,这是一项‘寻根’工作,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但无论是李斌还是王洪钟和王文胜,都感觉到了重重困难。“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普及,外来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各种现代影视媒体一般都不会使用方言等因素,都在加速方言的消亡。”

  本报记者 陈伟斌 实习生 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