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用好新媒体 拓展育人新空间

13.10.2016  18:50

国庆期间,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孙棋虽然在家,但她还是通过手机APP收听了辅导员余佳能的电台直播。“余老师的直播在浙商大学生中是‘爆款’。她在节目中像一个知心姐姐,和我们谈生活、工作,声音好听,亲切自然。这次说的是‘我的国庆情结’,余老师的粉丝们都在听,大家都很感动。”孙棋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省像余佳能这样巧妙使用新媒体做思政工作的辅导员还有很多。对辅导员而言,新媒体不仅仅是通讯工具,现在已成为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极大丰富了大学育人内容。


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

每接一个班,首先建班级QQ群、微信群,24小时在线,随时留意学生的签名状态,设法解决潜在问题。这是目前很多辅导员的工作常态。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辅导员韩阔,在做《“自媒体”时代的我省高校宣教网络建设成效与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98.5%的人都在使用至少一种自媒体,78.6%的学生拥有2个以上自媒体。在回答最常使用的自媒体是什么时,大学生选择微信朋友圈的人数为261人,占48.5%;选择微博的人数为98人,占18.22%。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韩阔在调研中还发现,89.96%的学生都关注至少1个所在学校或学院的官方账号,73.2%的学生都有关注本校教师或辅导员的自媒体账号。“现在的大学生不太通过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获取外界讯息,而且他们有关注辅导员自媒体的习惯,思政工作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理应放到新媒体上。”韩阔认为。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校)办副主任邵振丽有近10年辅导员工作经历,她认为,当下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活动与舆论传播的基本平台,教育者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力量,因此教育者要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和扩展至网络,以“平民”视角,用社交网络流行语言和网络丰富表情体现亲近性和丰富的教育信息,引导青年形成主流价值观。

事实上,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政工作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发出“网格化”网络互动社区,这种社会化网络服务依托新媒体,将校园中的真实“圈子”搬移到校园网上,实现“网格化”管理引导。实名制和校园网的结合,使得辅导员随时能通过学生签名和问题提交,筛查潜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思想干预工作,增加了工作的有效性。

浙江理工大学辅导员依托喜马拉雅校园电台APP,诵读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目前辅导员“两学一做”电台收听人数已有3795人,累计已播放4835次。只要打开手机APP,随时随地可收听,一些“声音有特点”的辅导员作品在师生中广泛转发。


网红辅导员、品牌自媒体受欢迎

在浙江工商大学,余佳能有个众所皆知的称号——“网红辅导员”。原来,她除了声音甜美,在“荔枝电台”上拥有众多粉丝,还亲自运作着一个文艺范十足的微信公众号——“卡农时间盒子”。她定期将自己画的漫画拍下来,配上优美的文字,每天推送到公众平台上,平均每篇阅读量高峰时有五六百人次。

她的漫画有3个系列,一个是对过去的回忆,名叫“滴答篇”,是对自己以前社团、高中生活和良师益友的回忆;一个是带给学生的忠告,名叫“叮咚篇”,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自己的经验以漫画形式传授给她的学生;还有一个则是最文艺的“咔嚓篇”,就是将自己过去的相片,或是自己拍摄的相片上传推送。

无论是在APP电台上,还是在微信公号上,余佳能都是“知心姐姐+老师”的形象,学生们愿意把心事和问题吐露给她,由于“网红效应”的传播力,余佳能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引导教育传播到校园的角角落落。

在宁波大学,微博“@胡狼归来”在学生中人人皆知。主人是音乐学院的辅导员陈煜。2015年,陈煜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系列漫画48篇。每一个价值观都用心策划,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解创作,漫画中大量使用唐僧师徒取经元素、社会热门事件和网络热词,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具体而直观的认识。陈煜把这些漫画放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时引起学生争相转载,阅读量超过260万人次。团中央微博也特地转载了这些青年们容易接受、容易入脑入心的漫画。

2015级音乐师范专业学生杨雯轩是“@胡狼归来”的忠实粉丝,她告诉记者:“追了一段陈煜老师的微博漫画,发现辅导员老师很懂网络语言,很接地气,他们的话我们听得进去。而且通过漫画发现,原来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有心就能做到。”“我们鼓励辅导员老师经营自媒体,一个大V微博或品牌公号能让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事半功倍。”宁波大学学工部部长周青表示。


新媒体对思政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

周青认为,如果新媒体加以巧用善用,也能成为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围绕思政工作把新媒体阵地做大做强,辅导员要把握好新媒体对自身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周青在学校辅导员培养管理工作中注重辅导员“内容生产”能力。他说:“辅导员的各种特长,不管是摄影、漫画、声音,还是善于分析社会问题思想深刻方面的优势,都有助于生产好的新媒体内容。辅导员老师发在朋友圈的签名、放在公众号上的正能量原创内容,只要学生喜欢,等于是多了一种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方式。

使用新媒体做思想工作,不同于过去常用的面对一大群学生的说教。现在大学生大多是95后,每天都刷朋友圈,看不止一个公众号,我们为他们设计的思想引领内容要触及他们的兴奋点。只有用他们好接受的表达方式,他们才能听进去我们要讲的内容。

周青特别强调,新媒体由于其虚拟开放性、追求眼球效应、传播带有迷惑传染性等属性,辅导员在用新媒体做思想引领工作时,一定要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和红线。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增强对网上热门现象和观点的是非甄别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也要是时事评论员,帮助学生自觉抵御网络上带有迷惑性、传染性的不良思想倾向,通过新媒体阵地做正面议题设置进行引导,并对负面倾向进行批判。

邵振丽则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辅导员,面临着学会善用新媒体的挑战。“面对面做学生思想工作,需要情商,而现在很多工作都转移到新媒体上,这就需要‘网络情商’,就是说辅导员在新媒体上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亲和力的人’,只有这样,辅导员的潜移默化影响和要表达的内容才能真正对学生有作用。‘网红辅导员’虽然不是所有辅导员的追赶目标,但他们在润物无声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经验值得借鉴。

浙江教育报》2016年10月10日第3版http://www.zjjyb.cn/jyb/yaowen/1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