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浙江:抓好“五水共治” 建设美丽乡村

20.04.2017  19:20

浙江:抓好“五水共治” 建设美丽乡村 

 

没有生态优美的农村水环境就没有美丽宜居乡村

现代水利周刊: 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在推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钱银芳: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部署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几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浙江农村水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在浙江大地涌现。在治理农村水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浙江水利部门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积极作为,成效显著。

高效节水灌溉既实现增效减排,又推动实现农村环境美、生活美目标

现代水利周刊: 在农村水环境治理方面,水利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钱银芳: 节水也是减排,在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上,水利部门可以大显身手。长期以来,灌溉一直是“用水大户”。灌溉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在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控制用水量,保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用水需求,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高效节水灌溉。

十二五”期间,浙江全省各地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为主要抓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灌溉保证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既增效又减排,为推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效节水灌溉实现增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喷微灌是农业增产增效的着力点。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长期试验表明:与沟灌相比,采用高效节水灌溉,一般年份蔬菜类增产20%,瓜类增产25%,水果类增产30%,干旱年份效益更加显著。为了适应“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安全”的现代农业对水源水质的更高要求,把山区坡耕地打造成为农民的“聚宝盆”和“丰产区”,各地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如龙泉市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使乌龙茶基地更具抗旱能力,所产茶叶更加嫩绿、丰齐,干茶叶底肥厚,更加油润,茶味更加甘醇,富有韵味;笋竹基地出笋率明显增加,笋产量每亩增加100公斤,成材竹出材率提高30%。

高效节水灌溉实现减排。在传统观念中,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增加化肥用量。但是,补充给农作物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仅有30%~40%被吸收。浙江河流交错、河网密布,农田径流只需经过较短距离,就可进入地表水体。在大雨或大水漫灌过程中,剩余60%~70%营养元素随流水进入河塘湖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各地积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节水技术,实现适时、适量、精准、科学灌溉。平湖市种粮大户过中平采用节水省肥技术,效果明显。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往年一亩单季水稻需要肥料60公斤,现在只需要35公斤。节水减排效果可见一斑。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保障

现代水利周刊: 在建设浙江美丽乡村过程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钱银芳: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量足、卫生、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2011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饮水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农村是饮水安全的薄弱区域,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自2003年起,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通过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省已解决2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至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9%,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对照“健康中国”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标准低、效益差、管护难、数量多、分布散等,已经成为当前浙江省农村供水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现状,查漏补缺,筹划未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意义重大。

加强标准化管理,巩固成果,提升水平

现代水利周刊: 浙江将如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具体有哪些措施?

钱银芳: 下一步,浙江省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巩固成果,提升农民饮水保障水平。

一是需要加强建后管护,巩固已建成果。大部分小型单村供水工程一般由村集体委托人员进行管理,供水规模小,水费收取率低,维修管护所需经费难以保证,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水平落后,致使水源保护、消毒净化、水质检测、设备维修、安全防护等长效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和工程使用寿命。工程失管、失修导致工程效益衰减或短期运行后即瘫痪报废。饮水思源,更需思“”,投入巨资建设的农村供水工程,通过加强建后管护,花小钱办大事,延长工程使用年限,是巩固建设成果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最终目标的关键。根据省政府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工作部署,“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针对1071处日供水规模200吨及以上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开展标准化管理创建活动,按标准化管理“内外兼修、软硬兼施”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改善工程面貌,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工程高效、安全、良性运行。2016年,已有206处工程完成标准化管理创建并通过验收。

二是需要加强建设改造,提升供水标准。农村供水的服务对象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经济实力较弱的广大农民。农村居民居住相对较分散,工程建设投资大,地方资金筹措压力大,在建设初期,只能因陋就简,实施单村工程。这虽然解决了群众“有水喝”的问题,但制水工艺流程简单,净水设施简陋,消毒设施缺乏,水量水质都难以保障,遇到高峰用水期,停供水现象时有发生。必须通过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措施,统筹解决部分地区因供水工程标准低、规模小、老化失修等原因出现的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足等问题。对距离城镇水厂较近的农村,要充分利用城镇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改造扩容城镇水厂供水规模,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对距离城镇水厂较远的农村,要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人口密度、经营效益等因素,调整布局,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一批跨村、跨乡镇的设计日供水规模在200吨以上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替代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对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水源条件有限、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设计日供水规模大于200吨)的供水工程,要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增设安防设施、美化厂区环境等,以解决部分规模较小的农村水厂净化消毒设施落后、输配水管网老化等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