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浙江扶贫专题四来料加工:家门口的就业工程

27.11.2014  20:10

  常山县群众在家门口通过来料加工实现就业。

 

      “在家搞来料加工,既照顾了孩子,又解决了生计。”浙江仙居县的应美珠有一双儿女,家里因仅靠应美珠一人支撑,生活过得异常紧巴。3年前她偶然接触到来料加工,如今,靠着为义乌企业加工孔明灯,每月应美珠有千元收入,基本解决生活开销。

      如今在浙江,如同应美珠一样,凭着从事来料加工,生活有了依靠的低收入农户不在少数。这种扶贫方式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跨越,缘于浙江良好的民营经济基础。

      浙江以块状经济见长,同一区域内围绕某一特色产业,底下都有无数小企业。尤其是以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小商品产业,使得本省3/4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将部分环节或零配件生产分散到农村,于是便有了来料加工业。

      凭借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劳动之余还可兼顾家庭的特点,来料加工正好满足了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和就业需求,在广大农村发展迅速,如今在浙江省内的异地搬迁小区和扶贫重点村,覆盖率均已超过九成。

      来料加工业之所以蓬勃发展,来料加工经纪人发挥了大作用。近几年,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温州、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辐射优势,由扶贫部门与妇联紧密协作,一大批来料加工经纪人脱颖而出,他们负责接收业务订单、培训从业者,并组织生产。

      云和县近几年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在全县所有异地搬迁小区和扶贫重点村实现全覆盖,来料加工被村干部们称赞为农户快速增收的“助推器”。以去年成立的俊浩箱包来料加工厂为例,该厂覆盖全县1.3万人,其中三成以上为低收入农户,从业者年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堪称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回顾发展历程,“俊浩”的创始人陈可云,十几年前就是以来料加工经纪人起家的。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像陈可云一样,浙江不少原先的经纪人大户,开始凭借资金和经验积累,提升加工技术,创立品牌,向企业家蝶变。

      与此同时,许多县市通过建设来料加工集聚区、培育专业村和发展村镇创业园等的方式,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发展模式。原先来料加工业所从事的低层次、关联度低的产品门类,也逐渐向高层次、关联度高发展。

      这中间,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杭州的近郊县——淳安。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行“一乡一品”发展模式,培育特色加工基地,并积极引导来料加工经纪人转变加工方式,推进产业转型提质,先后培育出家纺、针织、电子产品等七大优势项目,尤其是家纺服装加工业这匹“黑马”,去年全县168家服装企业,光加工费一项就达8910万元,占总加工费的四成多。

      而目前,着眼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浙江一些地区还将两者结合,来料加工经纪人通过电商平台即可展示样品、承接订单、购买原料、寄送成品,昔日主要发挥中介作用的经纪人,越来越多开始转变为自行设计、自主经营的创业者。

      作为“家门口就业工程”的来料加工业,已成为浙江低收入农户持续普遍较快增收的大产业。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省29个县成功培育1.1万多名来料加工经纪人,105万从业人员,加工费收入超过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