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启“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模式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台州市三门县政府主办的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三门县召开。与会代表围绕“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共商保护传承,谋划发展路径。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申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入选人类非遗有助于扩大项目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凝聚社会共识,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热情,从而更好地传承蕴含其中的文化传统。她说:“我们在三门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是入选该项目的5个省份中较早对保护传承工作作出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浙江非遗保护的责任担当和履约意识。全省文化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强化保护,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传承弘扬,切实推进‘二十四节气’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探索保护传承的路径,为保护工作提供浙江经验。”
据了解,自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浙江就在谋划进一步保护传承工作,并即刻召开这次工作座谈会进行具体部署。会上,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副处长张呈鸿、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连晓鸣和浙江各地文广新局的非遗保护负责人,以及“二十四节气”项目保护地文化主管部门和保护单位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与会者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政府是主导者,群众是主体,社区机构是组织者,学者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提炼和升华。例如,与“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同时召开的,还有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年会,就是以学术支撑指导保护工作。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在凝聚保护力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与教育厅联合公布教学传承基地,与旅游局联合公布非遗旅游景区,与高校共建非遗研究基地,尤其是以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为代表的社团组织,为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指导。代表们认为,这种协作模式有利于节气文化传承,也是浙江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
据三门县委副书记陈晨介绍,有700余年历史的三门拜冬祭祖习俗沿袭至今,有鲜明的节气特征。三门祭冬仪式和过程隆重而庄严,既是村落活动,也是家庭活动,大量仪式在家族和家庭中完成,反映了广义族群与狭义家庭间的有机结合。祭冬时有对长者的拜寿仪式和老人宴等,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恩。所以,三门祭冬包含的“敬畏天地、感恩祖宗、敬老爱老、扬义涵德”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谐、诚信、敬业、友善”相契合,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质和地域民俗文化特征,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冬至日,三门县还在杨家村召开“祭冬早餐会”,就如何传承发展三门祭冬达成共识:要以祭冬为契机,传承保护三门祭冬文化新名片,保证三门祭冬原汁原味,并将传承保护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小镇。
当天,同时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保护项目的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遂昌县、杭州市拱墅区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具特色的“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半山立夏节”等民俗。如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的“九华立春祭”,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踏青、鞭春牛等内容,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物丰盛的愿望,表示劝农勤劳和春耕的开始,具有浓郁的衢州地方特色。而“班春劝农”则是遂昌县的传统迎春形式,自明代开始,遂昌县县长都要在春耕之际,举行鞭春礼仪,颁布春令,劝农耕作。历届汤显祖文化节的重头戏“班春劝农”都会在石练淤溪村“班春劝农广场”举行。“班春劝农”传承至今,靠的是百姓齐心协力的保护和百年不变的坚守。杭州市拱墅区的“半山立夏节”讲究“立夏日,吃补食”,群众聚集在半山娘娘庙附近,吃乌米饭,采摘蚕豆,烧立夏饭,给老人、小孩、姑娘称重量,祈求健康顺利地度过炎热的夏天。如今的立夏节文体联姻,组织立夏跑山活动,本土老药号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义诊,指导夏季科学养生等,传统节气习俗中融入了现代健康理念,半山立夏节影响力不断扩大,百姓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座谈会上,4个保护地代表也分别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及重点,他们表示,要根据保护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制定5年保护规划,精心谋划、扎实推进,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活态传承。
与会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遗,对浙江非遗事业意义重大。之前浙江已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领域,而“二十四节气”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的代表作,是天文、物候、农事、民俗的完美结合,其保护传承工作的意义和责任重大。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的传承弘扬,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