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研究

27.02.2015  18:26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牢牢抓住先发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转变。与此同时,不断调整行业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结构总体上呈现从“重快轻慢”的格局,到工业结构变动呈现高加工化趋势,再到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演变。但也存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相对缓慢,产业中低端化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陷入“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陷阱,工业结构调整较慢还导致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差等问题。本文从经济效率、创新效率和环境效率三个重要维度重新审视工业发展的行业结构,通过研究各维度上的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再综合得到不同行业类型发展的着力点,以此提出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如何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性,如何把握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议题。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本文以工业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了浙江工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主要特点,深入研究了浙江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浙江工业行业的环境友好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应用DEA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效率下工业行业的产业有效性,根据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综合表明各工业行业发展的优劣势,为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浙江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调整特点及问题 

  (一)浙江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出现了高增长行业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周期变化特征,形成了结构优化变动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格局。伴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浙江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纵向看,浙江工业结构变动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凭借“轻、小、集、加”的优势,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加工型产业结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期,这是浙江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工业结构逐步从以轻工业为主,转向轻重工业并举的局面。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期至今,为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呈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化特征。在资源环境集约和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新背景下,浙江工业结构已进入战略性调整时期。 

  (二)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1. 工业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重快轻慢”的格局。 新世纪以来,除2004、2005、2012年出现过轻重工业增速倒挂的情况,浙江工业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重快轻慢”的格局。2001-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5.3%,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1.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50.9:49.1调整为2013年的43.0:57.0,重工业比重提高近8个百分点。 

表1      浙江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表

                                                                                    单位:%

指  标

2000年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2013年

轻工业

50.9

54.0

47.3

45.2

42.7

43.0

重工业

49.1

46.0

52.7

54.8

57.3

57.0

  2. 工业结构变动呈现高加工化趋势。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导产业。据对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增加值的考察,2006-2013年期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幅度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上升1.4个百分点,下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和石油(1.0),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纺织业(下降2.4个百分点,下同)、橡胶塑料(0.9)、皮革(0.8)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如果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看,浙江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化趋势会更明显,产业重心明显由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和日用轻工等逐步向电气、电子、通信、医药等行业倾斜。  

   3. 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之后,受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浙江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来,基本形成以通信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格局,和以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格局,并且得到快速发展。2007-2013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增幅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2012-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增幅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 

  (三)浙江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新世纪以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相对缓慢。 200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依次是纺织、电力、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服装和化学原料,6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1%。到了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依次是纺织、电气机械、电力、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和服装,仅仅是次序和2000年发生了变化,且这6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6.9%,只略有下降。对比临近的江苏省,浙江工业结构变动可以说非常之慢。江苏十几年来工业结构变化较大,计算机通信设备一跃成为其最大行业,纺织业比重大幅下降近7个百分点,从第一大行业掉至第六大行业。 

表2            浙江和江苏工业结构变动对照表

                                                                    单位:%

浙  江

江  苏

2000年

2012年

2000年

2012年

行 业

比重

行 业

比重

行 业

比重

行 业

比重

纺织

11.3

纺织

9.3

纺织

11.8

通信设备

13.5

电力

9.6

电气机械

8.9

化学原料

10.0

化学原料

11.0

电气机械

8.1

电力

8.8

通信设备

9.1

电气机械

10.6

通用设备

6.4

通用设备

7.7

电气机械

6.8

黑色金属冶炼

7.9

服装

6.0

化学原料

7.0

通用设备

6.6

通用设备

5.5

化学原料

5.7

服装

5.3

交通运输

4.9

纺织

5.0

六大行业

合计

47.1

六大行业

合计

46.9

六大行业

合计

49.2

六大行业

合计

53.4

注:浙江前六大行业以增加值排序,江苏因不能提供增加值数据,以总产值排序。 

   2. 产业中低端化地 位未发生根本改变 。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展缓慢,使得浙江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末端,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定位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管理水平低。2000年,纺织业是浙江工业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1.3%;到2012年,纺织业仍然是浙江工业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仅下降了2个百分点。浙江工业结构层次低也可以从外来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上窥见一斑。2010年,浙江外来常住人口比2000年增加813.5万人,比外来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省同期外来人口增加数还多出170.2万人,新增外来人口数居全国第一;外来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9年,比全国省际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1.02年,居全国倒数第二。较低素质的工业劳动力,必然导致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必然阻碍工业结构的整体提升。 

   3. 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陷入“ 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陷阱 。尽管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仍沿袭了利用劳动力等成本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老路,主要还是参与在加工制造等生产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多数受制于发达国家,实际上就是处于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以光伏产业为例,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光伏组件加工制造方面,而没有掌握包括光伏组件的制造设备、高纯硅提纯技术和新型光伏材料研究等核心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浙江光伏行业短暂辉煌之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高端产业低端化”是当前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不仅会使依靠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实现转型的目标存在落空危险,而且也将使利用新技术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经济升级出现“为他人作嫁衣”的局面。 

   4. 工业结构调整较慢导致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差。 2000-2004年,浙江工业延续上世纪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工业增长速度居各省市区前列;但是2004年后结构调整较慢导致的影响逐步显现,工业增长速度开始在各省市区靠后,且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佳。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均为全国倒数第一。和江苏相比,浙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偏差。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8.55%,明显低于江苏的22.15%;劳动生产率为15.1万元/人·年,明显低于江苏的24.4万元/人·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4%,明显低于江苏的6.1%。从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看,34个制造业和供应业中,浙江只有6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于江苏。其中,浙江服装、纺织和皮革等传统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低于江苏1.0、0.8和0.4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思路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目前,浙江工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刻,面临新的内外环境和任务,针对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应具有新的内涵,要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基于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从经济效率、创新效率和环境效率三个重要维度重新审视工业发展的行业结构,通过研究各维度上的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再综合得到不同行业类型发展的着力点,以此提出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一)建立经济效率下工业行业相对有效性DEA模型 

  从生产要素消耗带来的经济产出角度区分工业的优势、均势和劣势产业(见图1)。以资产合计、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主营业务成本和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投入指标,将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作为产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得出各行业的经济有效性。 

图1 经济效率下行业相对有效性及行业类型划分  

  (二)建立环境效率下工业行业的环境友好度模型 

  从环境效率角度区分工业的优势、均势和劣势产业(见图2)。以万元产值能耗量、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万元产值COD排放量分别测算能源友好度、大气友好度和水环境友好度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PH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环境友好度综合指数模型。 

图2 环境效率下行业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行业类型划分  

  (三)建立创新效率下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从创新效率角度区分工业的优势、均势和劣势产业(见图3)。以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科技投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科技产出、专利申请数/企业数量作为知识产权测算等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PH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模型。 

图3 创新效率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行业类型划分  

  (四)综合分类评价 

  在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行业类型划分,归类出几大类行业类型。只有将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创新效率进行有效组合,才能合理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图4  行业类型组合立体图  

   三、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一)行业类型划分标准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我们运用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统计资料,分别进行了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科技效率评价,再将三大维度的效率评价结果都转化为标准化分值,按照标准化分值≥69.15,30.85≤标准化分值<69.15,标准化分值<30.85(即以均值±0.5标准差为限)将工业行业划分为优势行业、均势行业和劣势行业的划分(见表3)。为便于观看,将优势行业标记为1,均势行业标记为2,劣势行业标记为3。 

  基于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将38个工业行业进一步分成效率普优行业(1个)、提效行业(6个)、增创行业(3个)、提效节能行业(2个)、提效增创行业(6个)、增创节能行业(4个)、效率一般行业(6个)和效率多劣行业(10个)等8种类型(见表3),并就每一类型行业分别指明了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表3        浙江工业行业类型划分依据

行业类型

经济效率

环境效率

创新效率

具体

条件

有效性

标准值

友好度

标准值

创新度

标准值

效率普优行业

优势

≥69.15

优势

≥69.15

优势

≥69.15

都优势

提效行业

均劣势

<69.15

优势

≥69.15

优势

≥69.15

两项优势

增创行业

优势

≥69.15

优势

≥69.15

均劣势

<69.15

两项优势

提效节能行业

均劣势

<69.15

均劣势

<69.15

优势

≥69.15

一项优势

提效增创行业

均劣势

<69.15

优势

≥69.15

均劣势

<69.15

一项优势

增创节能行业

优势

≥69.15

均劣势

<69.15

均劣势

<69.15

一项优势

效率一般行业

均势

30.85-69.15

均势

30.85-69.15

均势

30.85-69.15

都均势

效率多劣行业

均劣势

<69.15

均劣势

<69.15

均劣势

<69.15

均劣势并至少一项劣势

    (二)行业类型划分结果 

   1. 单维度划分结果  

  从经济效率来看,烟草、皮革、石油、燃气和食品制造等8个行业经济效率比较理想;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22个行业经济效率一般;而印刷、非金属矿物、水生产供应等8个行业经济效率不理想。 

  从环境效率来看,烟草、皮革、文体教育、家具、电气机械、通信设备等17个行业属于清洁型或者轻污染行业;食品、医药、橡胶塑料和金属制品等15个行业属于中度污染行业;而纺织、造纸、石油、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和电力生产供应等6个行业属于重度污染行业。统计分析,重污染行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万元产值COD排放量和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是其它行业均值的3.5、4.4和10.3倍。 

  从创新效率来看,烟草、通用设备、汽车制造、通信设备和医药等9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强;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和化学纤维等19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般;石油、燃气、电力和水生产供应等10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可以发现,除了采选业和修理业外,自主创新能力弱的行业都是垄断行业。 

表4  浙江工业的优势行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名单及行业类型划分

行业类型

行业

经济

效率

环境

效率

创新

效率

效率普优行业

烟草制品业

1

1

1

提效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

1

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

1

1

汽车制造业

2

1

1

通用设备制造业

2

1

1

仪器仪表制造业

2

1

1

专用设备制造业

2

1

1

增创行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

1

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

1

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

1

3

提效节能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

2

1

医药制造业

2

2

1

提效增创行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2

1

2

家具制造业

2

1

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

1

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3

1

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

1

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

1

3

增创节能行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

2

2

农副食品加工业

1

2

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2

2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

3

3

效率一般行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2

2

2

金属制品业

2

2

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

2

2

其他制造业

2

2

2

食品制造业

2

2

2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

2

2

效率多劣行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2

2

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

2

3

纺织业

2

3

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

3

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

3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

2

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3

2

3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

2

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

3

2

造纸和纸制品业

3

3

2

    2. 综合划分结果  

   ①效率普优行业 。这类行业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新能力强。烟草是唯一一个效率普优行业。 

   ②提效行业 。这类行业环境污染少,创新能力强,但经济效益一般。电气机械、通信设备、汽车制造等6个行业为提效行业。这6个行业都属于装备制造业。浙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不算小,2013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8%,但是浙江的装备制造业以加工组装为重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偏低。2013年,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装备制造业的6.6%,且增长速度(8.8%)慢于全部装备制造业(9.4%)。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明显要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2%,高于全部装备制造业1个百分点。因此,提效行业调整的方向重点在于巩固发展、优化提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③增创行业 。这类行业经济效率好,环境污染少,但创新能力一般或很差。皮革、燃气生产供应和废气资源利用等3个行业为增创行业。皮革行业中,浙江除奥康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皮革制鞋企业规模不大,科研投入少,产品还处于贴牌加工阶段,采用的仍是订单加工模式,企业赚取的仍是少量加工费。因此,增创行业调整的重点无疑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以及营销管理的创新上下大力气。 

   ④提效节能行业 。这类行业创新能力强,但经济效益一般,属于中度污染行业。化学原料和医药2个行业为提效节能行业。浙江化学原料和医药行业研发力度大,行业规模相对较大,涌现了一批龙盛集团、浙江传化、新和成、华东医药、康恩贝集团等龙头企业。提效节能行业调整的重点在于以大企业为龙头,并加强资源的有效整合或重组,提升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⑤提效增创行业 。这类行业环境污染少,但从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看属于均势行业或劣势行业。服装、家具、文教和印刷等6个行业为提效增创行业。这些行业多是浙江传统轻工产业,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依存度高,但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提效增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激发这些中小企业的活动,激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核心设备更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创出品牌,开拓和扩展市场占有,并通过完善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贸易风险。 

   ⑥增创节能行业 。这类行业经济效益好,但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利用率相对较差。木材、食品、石油和有色金属压延等4个行业为增创节能行业。这类行业的调整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通过创新,形成新产品开发的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的平台。特别是石油行业,不仅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直接关系着下游建材、汽车、加工制造多个产业链的发展,所以要以科技炼化、绿色炼化、和谐炼化为方向,推行清洁生产。 

   ⑦效率一般行业 。这类行业无论从经济效率角度,还是从环境效率和创新效率角度,都属于均势行业。化学纤维、金属制品、饮料、食品和塑料等6个行业为效率一般行业。每个维度都为均势,说明该行业在任何一方面都没有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全方面的提升改造。因此,这类行业的调整重点在于既要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又要挖掘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⑧效率多劣行业 。这类行业在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创新效率上都属于均势或劣势行业,并且至少在一个评价维度上属于劣势行业。纺织、黑色金属压延、非金属矿物制造、造纸、电力生产供应和水生产供应等10个行业属于效率多劣行业。这类行业在整个工业行业中占比较大,它们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度。这类行业今后要边调整边淘汰,一方面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分阶段、多方式地淘汰落后产能,对低端落后块状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坚决关停一批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低小散型企业。 

  四、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一)以提高重视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当前,浙江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时期,工业结构的调整已经进入集约型战略调整的重要关口。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所有行业的全面提升,而不是某个行业的优化。尽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没有截然分界,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可以达到现代产业水平,而发展现代产业可反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盈利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浙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性。尽管从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科技效率三方面,浙江工业行业发展各有所长,但是如果和发达国家、和发展领先的省份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因此,在朝夕必争的国际大竞争背景下,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时间赛跑,只有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推动浙江产业向更高的产业分工地位攀升,才能实现浙江经济的凤凰涅槃。 

  (二)以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对浙江工业行业类型的划分可知,除了效率普优行业,其它行业至少有一维度不属于优势行业。我们对其它7类行业分别进行分析并指出了行业优化调整的方向,这是从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科技效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所得出的调整侧重点,但实际上对于任何行业而言,科技创新始终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率的最重要源泉。浙江工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012年,浙江R&D经费投入不足江苏的六成;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9.0%,比2007年还低6.3个百分点。浙江的高新园区数量少、体量小,经济带动力不强,明显不如江苏。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不如江苏。因此,必须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采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全面推进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的开发,深化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逐步实现由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转向自主创新、自由品牌为主,重新确立浙江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三)以有力措施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器。针对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各类行业调整的方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关注调整和淘汰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或项目,积极发挥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实现分阶段重点推进。全面清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违规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建立“减量换置”过剩产能化解机制。二是完善调整和淘汰标准体系,实现由标准淘汰向市场淘汰、被动淘汰向主动淘汰的转变。从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环保、能耗、土地利用效率、城市规划和建设等综合要素出发,建立和完善浙江行业准入标准和劣势企业调整和淘汰标准,将标准控制作为指导工业行业发展的常态措施。三是推广普及清洁生产,促进循环型工业发展。做好印染、造纸、化工、电镀、涉汞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提升,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继续实施“能源双控”,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动节能技改和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四是深化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提高各类产业集群区(开发区、园区)的产业集聚度。要明确产业准入门槛和招商目标定位,避免集聚区之间招商陷入雷同,真正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