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花”遍野,如何吐露芬芳?
在浙江,占据演出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民营院团,常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山花”,那是喻指他们足迹遍布乡野,自有一股活泼向上的劲头。
据浙江省文化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浙江已有民营剧团1200余家,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数的94%;民营剧团每年演出超过21万场,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演出场次的比重为95%;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涵盖越剧、婺剧、京剧、瓯剧、绍剧、姚剧、高腔等25个剧种;2016年,全省民营剧团演出收入约15亿元。
如此体量庞大、植根基层的民营剧团,其发展境况如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带着上述疑问,记者采访了正在参与从7月2日到2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2017年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的相关人士。
浙江泓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于2013年,同年4月出资500万元成立浙江泓影•常山越剧团,该团现有演职人员50人。而其成立之初时的运转颇为艰辛,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直到2015年,“一方面,得益于我们这些年在外参与重大文艺活动,慢慢有些名气了,找我们演出的单位也多了起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政府也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让我们提供演出场次和收入都有所保障。”浙江泓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路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政府扶持下,我们坚持春节送戏下乡和戏曲传承非遗大戏派送活动,每年下乡演出达70余场。”
提及当前困扰民营剧团发展的难题,詹路正认为,缺乏专门的剧场,以及由此而生的不便和成本,是多数民营剧团逃脱不开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演出场地是在酒店,是租用的,我们把酒店大厅改装成可容纳200多人的小剧场,但酒店的租金比较高,每年我们需要为此支付50万元。”詹路正说。
与詹路正相似,杭州哈哈艺术团团长屠松华对民营院团的新面貌、新气象也有着直观感触。
杭州哈哈艺术团成立于1993年,原名为杭州天堂滑稽剧团,是浙江最早成立的民营职业艺术团体之一。“以前我们是定向型演出,现在已转变为政府搭平台、剧团打品牌占领市场。2006年开始,我们剧团便以演出质量取胜,一直参与杭州市政府的购买项目——‘你点我演’送戏下乡活动。”屠松华说。
在政策的扶持和引领下,以及自身的发展动能和方向使然,杭州哈哈艺术团改变了以往的演出模式,由“请进来”改变为“送出去”。“以前,我们是请观众到剧场来观看,现在更多的是由剧团送戏到家门口,如农村文化礼堂、企业、学校、社区等。”屠松华说。但让他颇为忧心的是剧团的人才问题,“现在是进人容易、留人难。民营剧团演出主要面向农村和县城,票价低,收入少。而剧团的演出成本高,特别是人才成本增加,给剧团的‘留人’和‘出戏’带来很大的困难。”
浙江省文化厅市场处处长王华也认为,优秀演员对于民营院团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现在来看,优秀演员极为稀缺,而且流动性也很大。”
据了解,为加大对民营院团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浙江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积极举办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负责人培训班和业务骨干培训班,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38期,累计培训3796人次,并出版发行了《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实用教材》。此外,浙江还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生向民营剧团流动,支持国办院团优秀演员采用“柔性流动”的方式,在自愿和没有演出任务的前提下,可签约参加民营剧团的演出。
但民营院团要想有长远的发展,还要着力解决如何培育观众、提升演绎水平、运作更为规范化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内的民营院团以戏曲类居多,它们的生存状况与大的戏曲市场环境紧密相关。当下,戏曲市场的拓展比较难,爱好戏曲的群体也以年长者为主,如何培育观众群体,对民营院团的未来发展尤为关键。
而在提升演艺水平方面,王华认为,这是观众的需求使然。“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整个演艺市场中观众的需求也不满于现状,希望演艺水准越来越高,诸如舞美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逼迫民营院团进行改善和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民营院团运作规范化的问题。民营院团总量很大,但不少是临时组成的‘草台班子’,不是按照诸如公司化那样的正规方式来运作,在很多方面不是太正规、有欠缺,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束缚。”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