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浙江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

25.06.2018  10:31

  编者按: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富有前瞻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一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

  15年来,历届省委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干部群众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前期推出《续写八八战略新篇章》系列典型报道之后,本报今起推出《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综述,集中展现我省践行“八八战略”15年的丰硕成果,以此扎实推进“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敬请垂注。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省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系列综述·体制机制篇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浙江,是一个诞生传奇而又勇立潮头的地方。

  新世纪以来改革发展的滚滚浪潮中,一个资源匮乏的地域小省,不断突破,不断裂变——不仅发展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而且在生态文明、社会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们不禁要问:支撑浙江发展的内生逻辑力量究竟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望浙江发展的新征程,贯穿和引领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制定实施的“八八战略”。这一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开宗明义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从东海之滨到钱江源头,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从嘉兴南湖到余姚四明山区……15年来,浙江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源头活水,汇聚起全社会磅礴的活力与市场创造力,造就了之江大地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走了一盘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手棋,形成在新时期新阶段最大的先发优势。

  站上历史发展新起点,浙江发展要继续引领风骚,率先迈向现代化,关键在于继续走在改革前列,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这是浙江勇立潮头的最强动力、最活源头。

  钱塘潮起好扬帆,争舞潮头意气豪!

  让我们重温习近平同志10多年前以其极具前瞻性、穿透力的政治眼光所作的判断:“今天,我们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根本的动力还是做好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大文章!”

  塑有为政府,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切实转换政府这只手的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

  ——摘自“之江新语”《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

  浙江,从一个沿海却封闭的省份,到如今成为全国开放度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持续不断的体制机制改革所造就的良好制度环境,是重要因素。

  2003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浙江更加主动、更为自觉地把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引领新一轮发展的根本性与决定性的工作抓手。

  体制机制新优势何以立?唯有改革!习近平选择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发起一场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

  2003年8月15日上午,热浪滚滚。一场数千名干部参加的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在温州体育馆召开,会议宣布:将加大政府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

  没过多久,来温州调研的习近平对温州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温州机关效能建设的经验被推广到全省各地。

  当年10月,浙江开始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4年起,全省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到2013年11月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启动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的“四张清单一张网”创造性改革举措,浙江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这一正确改革方向。

  一叶轻舟,穿峡越谷过万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沿着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所指引的制度创新道路阔步向前,制度供给不断强化。2016年底,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一年多来,“最多跑一次”改革势如破竹,横扫体制积弊、打破信息孤岛,也消融了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难的“隔心墙”,赢得百姓纷纷点赞、企业普遍叫好。调查显示,“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87.9%、满意率达94.7%。

  从浙江走向全国,“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在不同场合,省委书记车俊不断重申:我省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撬动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誓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

  一直以来,有人把浙江的发展总结为民间力量推动,认为政府只是“无为而治”,这其实是忽略了浙江各级政府的作用。浙江各级政府“不恋权”——向市场放,也向基层放,义乌是一个缩影。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曾11次赴义乌调研。正是在扎实调研中,习近平敏锐地察觉到快速发展的义乌面临种种体制机制瓶颈,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2006年11月,我省下发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实践证明了这一药方的“特殊功效”,松绑放权的理念一直在浙江改革的大潮里延续和涌动。2007年,我省一些县政府将部分经济管理权力直接下放给141个中心镇;2014年,我省出台被称为“强镇扩权”新政的《浙江省强镇扩权改革的指导意见》。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谋划“法治浙江”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对法治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思考,展现出极具前瞻性的法治思维,给记者留下了难忘印象。

  在《之江新语》一书《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等文章中,针对浙江市场体系升级对法治建设提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明确提出,“我省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在前列,首先就要在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实施监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梳理这一脉络,我们发现,浙江的许多改革闪耀着法治的光辉。比如,“四张清单一张网”。2014年,富阳市对外公布了全国首张县域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清单思维”其实是一种法治思维,权力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样的法治思维在浙江改革中随处可见。

  政府面对市场的“低身段”,恰恰体现引领发展的“高站位”,推动发展的“高效率”。当下,浙江各级政府正致力于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让企业的发展活力竞相涌流,让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迸发!

  育有效市场,演绎资源配置的法则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体制性根源,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摘自“之江新语”《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

  市场,浙江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浙江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体制培育史、市场主体成长史、市场空间开拓史、市场活力激发史。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解读浙江经济的时候曾指出:“一只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离不开这两只手,关键是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

  200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要积极探索运用价格杠杆合理确定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各类要素的比价关系,形成有利于集约使用资源要素的机制。”

  而后,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之江大地铺开——2006年,浙江启动工业用地“招拍挂”改革试点;2015年初,东阳和义乌开创全国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先河;同年,浙江对六大高能耗行业“动手术”,实行差别电价改革和煤电价格联动改革,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办法……

  因为太过超前,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社会上议论很多。有人曾担心要素限制太多,会不会影响企业发展。后来的发展证明,没有必要担心,企业家是聪明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浙江充分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

  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同志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浙江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路高歌猛进。

  2013年11月1日,海宁全面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而后,这场改革在全省渐次铺开。全省各县(市、区)全面建立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等制度。用地、用电、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同步实施并不断完善。

  市场的力量一旦形成,那只高高举起的“无形的手”很快就显示了它的威力,各种资源要素流动变得“有章可循”。

  根据评价结果,2016年累计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8.9亿元,分别征收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排污费、差别化水价1.3亿元、1.3亿元、1200多万元。

  持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不仅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体制保障,也为破解要素制约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

  浙江还在不断创新举措。2017年以来,浙江在工业领域推出了“亩均论英雄”改革,不但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而且推动了新动能的培育发展;

  在项目领域推出了“标准地”改革,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不但有利于土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更为投资项目审批实现“最多跑一次”奠定了基础;

  在生态建设领域推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等制度,不但有利于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更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原创素材。

  新的“游戏规则”覆盖面将更广: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正在制定,资本、技术、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主要资源要素配置规则将进一步建立健全……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掀波涛。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浙江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推改革试点,挣脱束缚发展的桎梏

  我们在各项改革中,经常通过试点的方法,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摘自“之江新语”《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总结的“改革论”。

  弄潮儿向涛头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方向,近几年来,浙江人拿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智慧,承担了几十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大力促进金融体制、商事登记、投资审批、贸易通关、“多规合一”等各项改革开花结果,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就在最近,国务院下发通知,将面向全国范围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1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的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共计30项,其中出自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有6项,占总数的20%,占同时挂牌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35.3%,数量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

  试点是改革的“金种子”。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试点的先行探索。今天的浙江,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改革试点全面开花,几乎每个设区市都承担了国家级试点任务。近年来,中央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杭州设立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开展保险创新改革试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并扩大民营银行试点;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嘉善开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湖州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据统计,我省省级及以上重大改革试点共164项,其中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复的有21项。一大批改革试点在之江大地荡起涟漪、佳音频传,成为新时期浙江改革发展的瞩目亮点。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更善于从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

  2005年,瑞安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获悉这一基层创新举措,习近平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有力指导。没过多久,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当年底,习近平还亲自出席在瑞安召开的全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三位一体”改革在浙江18个县(市、区)的试点随后全面展开。今天,这项改革已推广到全省,还写进了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发现、总结了许多像瑞安“三位一体”这样的基层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经验,极大激发了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热情。近年来,浙江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次次诞生了行之有效并向全国推广的浙江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实践率先突破之后,如何将成熟的经验转化为成型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习近平既鼓励率先突破,也重视率先规范。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注重通过立法创新彻底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规范和完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改革新举措,成为浙江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2004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改革如潮,一方桑田可以见证。在一次次的试点、试验中,多少创新的种子已经埋下并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眼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经验做法,正在谋划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可复制、可参照、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强两种经济,造就相得益彰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力地推动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陷国有经济于绝境,反而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可以说,形成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比翼齐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摘自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国企改革渐次演进,这两部大戏在浙江几乎同步上演。

  回到15年前,新千年伊始。其时,浙江民营经济规模已经蔚为大观。2002年底,习近平曾有一番表白:“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把这个优势发挥好。”

  历史是问题的消逝与解决,现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其时,民营经济的繁盛之下隐忧已现——粗放经营、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与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约束明显加大之间的矛盾、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领域与要素成本大幅上升的矛盾……

  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的温州,怎么也不会忘记,2004年,习近平到温州调研,给予温州人巨大的鼓励和及时指导。当时,温州民营经济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碰到“天花板”。在那次调研中,习近平鼓励温州增强信心、再创辉煌,并且送了四个字——“东引西进”:“东引”,即要引进境外资金增添发展新动能;“西进”,即要跳出温州发展温州。

  在深入调研浙江民营经济现状、深刻洞察民营经济未来的基础上,2004年2月3日,习近平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等“五个转变”,以及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五个提高”,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

  2006年6月3日,西子湖畔聚集了来自海内外的2000多名浙商。备受瞩目的“2006浙商大会”上,他们一起聆听了来自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动员令——实现民营企业的新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浙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继续发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精神和胆略……

  改革如潮,每一次潮头高涌,都蓄积起澎湃的创新动能。“十五”期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1%提升到71.5%。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近3.4万亿元,约占GDP的65.2%。

  近年来,浙江民企更是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民营经济优势持续发挥,创造了全省56%的税收、65%的生产总值、77%的外贸出口、80%的就业岗位,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会不会蚕食社会主义公平?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怎样才能实现双赢而不是双失?

  当年,这种质疑伴随浙江民营经济的扩张,一度咄咄逼人。为此,浙江民营企业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众多的质疑甚至指责,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好几个场合都高度肯定了浙江民营企业对浙江经济和全国经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针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早在2003年7月10日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就曾阐述道:“正因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形成了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

  10多年来,浙江实践进一步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话。如今,各种所有制经济不断融合,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浙江基本经济制度的一大特点。

  从当年民营企业升华集团收购浙江轻纺供销有限公司51%的国有股权、开创浙江直属大型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先河,到近几年世界500强浙江物产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整体上市、打响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第一枪”……一个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局面已然形成。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近年来,浙江国有、民营经济都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虽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却创造了18.5%的增加值、15.0%的主营业务收入和18.9%的利润总额;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共有120家民营企业入围,总数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

  重落实督查,扛起奋勇争先的担当

  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摘自“之江新语”《抓而不实,等于白抓

  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践行着“八八战略”,让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的战略决策,在不断深化的实践探索中永葆活力、永放光芒。

  事实上,仔细研读《之江新语》,可以发现谈及“抓落实”“实干”的文章有很多,比如《落实才能出成绩》《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兴伪事兴务实》《抓落实如敲钉子》……可见,狠抓落实是习近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10多年前,记者曾亲历的一件小事,让我对习近平抓落实的作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年,习近平到浙西某县调研,县委主要领导在汇报工作时,自顾自大谈特谈各种成绩。习近平打断他:“请你谈一谈县里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的情况。”这位县委书记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习书记继续问道:“那你讲讲‘八八战略’是什么?”这位领导还是答不上来……

  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抓落实如敲钉子》一文中写道:“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决策部署作出以后,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如何全面落实“八八战略”这一影响全局的重要决策?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以一年一个重大主题的节奏,还亲自制定实施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生态浙江”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贵在落实。习近平一方面从全局着眼抓部署,一方面从基层入手抓典型。他选择了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五到下姜村,他将其称为自己“了解省委决策在基层效果的窗口”。

  10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一届接着一届干、创新接力不停步。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省委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不仅要当好改革的组织者,更要当好改革的施工队!不仅要当好改革的促进派,更要当好改革的实干家!

  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在“做实”上见行动。去年以来,我省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扎实推进“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

  作为布局现代化的鸿篇嘉构,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化先行区。6月初,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亮出路线图,“四大建设”热火朝天。

  迎着改革的东风,之江大地掀起实干浪潮。统筹实施“质量提升大行动”,狠抓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深化数字浙江建设,联动实施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行动计划,分类实施凤凰行动……

  改革越进入深水区,越遭遇“中梗阻”。面对改革,有的口号喊得响、改革方案却迟迟不出来;有的方案出来了,却以文件来抓改革,没有切实行动。因此,改革督查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决策只部署不检查、抓而不紧等于没抓,只吆喝、没督查就难以落实”。习近平每次下去调研,都要深入了解各地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的情况。

  如今,督察已经成为推动改革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浙江,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召开19次会议,审议了65项改革方案。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对省委确定的改革任务和改革方案,督察组盯住不放,时时跟踪,每项改革都有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都有硬任务、硬指标、硬考核。

  抓落实,既要传导压力,也要激发动力。

  2016年底,我省下发了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改革实绩权重。

  在去年市县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和省直机关届末考察时,浙江省委支持保护了一些为改革担风险的干部,公正评价了一批因改革遭非议的干部,提拔重用了一批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眼下,我省上下正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正如省委书记车俊在不久前省委召开的本届第三次县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所说:“大抓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要心无旁骛抓落实,打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

  后记

  “浙江发展首要的优势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在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更没有浙江的明天。”

  “八八战略”实施15年来,浙江紧紧把握住了改革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分享了改革的红利,演绎出波澜壮阔、绚丽壮美的改革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改革仍将是浙江发展最大的红利,是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根本途径。

  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的路子走下去!时间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是正确之路,是跨越之路,是希望之路。

  把成就留给昨天,把梦想捎给明天。从今天起,我们和脚下的这片热土,所经历与所收获的,必将铸就又一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历史航标!

  本报记者 周咏南 刘乐平

  原标题: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航空工业全球单体最大海缆项目投产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空工业)消息,浙江新闻网
俄下周将恢复与4个国家空中通航
  20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命令,浙江新闻网
加拿大前总理约翰·特纳去世
  加拿大前总理约翰·特纳(John Turner浙江新闻网
浙江举行首届残疾人公益集体婚礼
  (原标题:浙江:首届残疾人公益集体婚礼举行 百浙江新闻网
浙江警方破获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
  (原标题:浙江警方破获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