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媒体“甘泉泽校”再行动 云南山村第四口爱心井出水
浙江在线云南昆明1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李鹏 摄影/倪雁强 编辑/虞飞 汪江军)“ 严重缺水”是个什么概念?
云南省禄劝县九龙镇岩上村村主任张开能是这样描述的:“大人们要用背篓跑到3公里外把水背回来,连孩子们放学后都要拎着小水桶去打水,否则家里晚饭很可能就没得吃了。”
张开能眼圈红红的,他说:“从现在开始,这里600多号人再也不愁吃水了”。11月14日下午两点,由浙江在线联合浙江狮子会开展的“甘泉泽校”大型公益行动,给村里捐建的爱心井正式出水,彻底结束这个贫困山村的长达200多年的缺水史。这已经是“甘泉泽校”给云南贫困山村打下的第四口“爱心井”了。
云南省禄劝县九龙镇岩上村航拍孩子们放学后要拎小水桶打水
否则家里晚饭就没得吃了
浙江在线记者和浙江狮子会的狮友们11月14日早晨8点从昆明出发,往西北方向禄劝县九龙镇岩上村赶。长达4个多小时的车程,客车几乎有1个半小时是以颠簸的状态在悬崖边上走,摇摇晃晃中,有人无意间瞄了一眼窗外,立马发出了害怕的尖叫声。
直到中午12点32分,车子才开到岩上村所在的山下。接下来,还要顶着烈日徒步爬1公里左右的陡坡,才能看到村里零零散散的老房子。
爬坡进村时,49岁的村主任张开能一直在前面引路,他是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汉子,上半身套在一件暗红色的T恤衫里,下身穿着满是褶皱的土灰色西裤。他用严重缺水和贫困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村子的历史及现状。他说村里最穷的时候,根本没有新媳妇愿意嫁进来,不过归结起来这个穷来,还是因为严重缺水。
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有96岁高龄,他曾跟张开能提起,从最早的先人定居在这儿,到现在已经超过200多年了。“祖祖辈辈都在为水发愁。我们这里分干湿两季,2月到6月是干季,剩下的是湿季,可别管是干还是湿,都要靠老天爷脸色来。即便是下雨,水也存不住。”
缺水到什么程度?村民王光宏回忆说,从小学起,他放学的第一件事情既不是和小伙伴玩,也不是干农活,而是拎着小水桶去挑水,“要不然,家里连晚饭都没得吃。”
那时候,大人们要用肩膀扛或用背篓背水,孩子则拎着小水桶,能拎多少就拎多少。山高水远,他每天放学到天黑前,也只够拎一桶水回家。所以,找水是山里的孩子放学后的另一堂课。这堂课名字叫“生活”。
岩上村村主任张开能(左三)向浙江在线赠送锦旗爱心井旁传出“哗哗”水声
600乡亲再也不用肩扛运水了
祖祖辈辈缺水的岩上村的村民们,做梦都想拥有一口能出水的井,不用再为吃水发愁,甚至灌溉庄稼,和别处的老百姓一起奔小康。
等啊等,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由浙江在线联合浙江狮子会,在“甘泉泽校”大型新闻公益活动中,为这里捐建了一口“爱心井”。
“甘泉泽校”源于一个云南小女孩的作文。2012年,禄劝县凳子山的一个小女孩在作文中写道,希望可以把杭州西湖的水搬回家,今后不再步行数里山路去驮水。
由此发韧,浙江在线启动大型新闻公益活动“甘泉泽校”,汇集浙江狮子会等社会力量,为凳子山村打出了第一口爱心井。次年,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桂皮村,第二口爱心井出水。2014年,楚雄州武定县狮山镇贺铭村的第三口井出水。
为了给禄劝县岩上村的孩子和村民们打下这口爱心井,今年8月,浙江在线记者和浙江狮子会队员就曾来到村子里实地探访水源,捐建工程不久后开工,不到3个多月,这口带着“滇山浙水”深情厚谊的爱心井便顺利竣工出水。
昨天的竣工仪式上,云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李荣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编委杨俊霞,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会员管理委员会4号狮子井项目主席、浙江同行服务队创队劳敏强队长,一起打开闸阀通水。
“哗哗”的流水声中, 做梦都盼着这一天的村主任张开能眼圈红红的,他说:“从现在开始,这里600多口人再也不愁吃水了。”
这口山顶上100多米深的井,通过1.6公里左右长度的管道通到了村子里。早在前一天,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还专门对水样进行检测,并出具了合格报告。乡亲们说,这井水甘甜,不亚于山泉。
竣工仪式后,浙江在线记者和浙江狮子会的狮友们还给孩子们捐赠了书包等学习用品。
“甘泉泽校”公益行动开展以来,已经为云南严重缺水的贫困山区捐建了四口爱心井。不过,这并不是终点,浙江在线和浙江狮子会的行动仍将继续,延续“滇山浙水”的爱心接力。
出水仪式结束后,浙江在线记者与浙江狮友会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