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地社会组织建设八大亮点

11.02.2015  17:07
2013年1月16日,民政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签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
2013年11月15日,省民政厅确定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等22个市、县(市、区)为浙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观察点,除温州外,其余21个均为县(市、区);
2014年2月8日,民政部确定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北仑区、海曙区、鄞州区成为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2014年9月,23个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示范观察点应运而生,其中涵盖了11个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观察点。
这些示范观察点情况如何,省社管局为你一一道来。

亮点一:党委政府层面出台综合性文件,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掌舵划桨
2014年12月25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我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培育复合型社会组织,实行行政审批专员制度,探索“一门受理”审批机制,社会组织人才与党政干部双向流通机制,加强扶持“双5000”计划,统筹财政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等新政,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决心和力度。目前,90%以上的示范观察点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组织发育的特点,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综合性意见,均以当地党委政府或两办的名义发文,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温州的民政综合改革工作源于社会组织领域的改革创新,早在2012年9月就出台了社会组织建设“1+7”文件,其改革范围和力度在当时均超国内其它城市。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先后出台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系列配套文件,从直接登记制度、减免开办资金、放宽登记管理限制、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培育孵化、评估激励、购买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宁波市海曙区在出台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福彩公益金资助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服务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6”文件,在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扶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等方面做出更完善的规定。

亮点二:实行直接登记,降低注册条件,敞开社会组织准入大门
各示范观察点在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上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全面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探索实施了直接登记与备案登记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降低注册条件,允许一业多会,并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将直接登记范围扩大到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等领域,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进行“零资金门槛”登记,通过增加字号等形式突破“一业一会”的限制,切实解决部分草根组织特别是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长期以来没有合法身份的问题。杭州等地社会团体登记会员人数由50个降为20个,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注册资金从3万元降低至3000-5000元不等。

亮点三:编制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目录,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是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认真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普遍建立了政府向社会力量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办法,编制了政府转移职能目录和具备条件承接政府职能的社会组织目录,规范操作流程。杭州市下城区首批共有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三大类44项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其中,每年政府职能部门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总计不少于2000万元。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政府向社区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的机制,破解了老小区无物业及工业园区缺管理的难题。义乌市在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系列办法、目录的基础上,将首批重点推进转移的政府职能32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亮点四:完善公益创投机制,吸引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
搭建平台,集聚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企业、社会各类资金,由社会组织申报公益项目-组织评审-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的公益创投方式,是示范观察点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一大举措。宁波市海曙区是全省较早探索公益创投机制的地区,率先全省制定了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规范等文件,初步构建起以公益目标为导向、监管制度健全的运行机制,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各地还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资的方式,积极筹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劲后盾。目前,温州市已实现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覆盖,并积极探索向中心镇延伸,全市累计到位原始资金3500万元。乐清市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县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瓯海潘桥街道又成立了全国首个镇(街)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均已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市本级基金会即将筹建。

亮点五: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枢纽型组织进入公众视野
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是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是服务社会组织的再组织,是社会组织的服务平台、培育平台和发展平台。早在2010年,浙江各地就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2010年12月,首家民非登记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宁波市海曙区正式挂牌。截至目前,22个示范观察点已全部建立市、县(市、区)一级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面实现实体化运作,部分地区同时建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公益孵化园、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等各种类型的服务平台,大部分地方还将服务平台延伸到街道、社区一级。各地服务平台依靠专业化的运作和多功能的服务,真正发挥了“枢纽”和“桥梁”作用,成为社会组织的“娘家”,成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重要平台。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的“凯益荟”,是杭州第一个街道一级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所属的14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成功孵化社会组织43家,建立了“凯乐惠”、“凯乐居”等7家示范点。宁波市江东区的社区邻里中心覆盖全区,办公孵化场地合计6000多平方米,服务并管理各类社区社会组织899家。

亮点六:党建工作逐步融入社会组织领域,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从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开始,党建工作逐步融入社会组织领域,在组织和民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示范观察点逐步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组织建设各具特点,培育了一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品牌。全省首家区级新社会组织党工委,于2010年9月诞生于台州市椒江区。温州等地以业务部门为条线,组建了若干个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市民政局联合党委对不能归口的党组织实行“兜底”管理。金华东阳市的“四化三管理”、台州椒江区的“四化十二法”,衢州江山市的党组织5S标准体系,创建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的新模式。

亮点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发展潜力凸显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开始关注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组织发育良好的杭州、嘉兴、宁波、温州一带,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与知名高校建立社工人才支持互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开展培训教育,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同归位和融合发展,杭州市下城区还建立从优秀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对重点社会组织引进高端人才给予1-2万元的经费补贴,并选派社会组织领袖人才、优秀社会工作者到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地区学习。

亮点八:创新社会组织监管路径,社会和公众监管成为趋势
各地克服监管力量薄弱的困难,在依法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上创新举措,探索社会、各部门、公众联合参与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媒体、行业组织、普通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评审与监督队伍,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评估和监督。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及资金使用,实行契约化管理、分期支付、内外部评估等制度。探索实践了专业力量参与、审计部门协助的年检办法。各地加大信息公开,宁波各县市区、义乌等地都已建立了社会组织数字化信息平台,及时将社会组织的登记、年检、评估、执法以及重大活动、财务状况、接受捐赠的使用情况等信息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温州市鹿城区对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试行民主选举,被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誉为:这是基层民主建设一大突破,也是构建公民社会的有意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