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无闲田农夫笑开颜 浙江加快推广套种加轮作农作制度
眼下正是收晚稻、种贝母的时节,磐安县冷水镇的村支书卢荣根每天都在田头忙碌着,指导村民做好轮作准备。几年前,卢荣根开始尝试“浙贝母+晚稻”套种模式,“一年种三茬作物,田里都没有空闲的时候。”他告诉记者,光种稻还不行,现在种上浙贝母,收益高了,种田的人也逐渐多了。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推广是一大途径。
去年以来,省农业厅每年新增资金800万元,用于农作制度创新,同时组建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现在,类似磐安“浙贝母+晚稻”的新型农作制度在浙江田野越来越多,出现了稻菜、稻瓜、稻莓、稻菌、稻药等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模式,稻鱼、稻鳖、稻虾、稻蟹、稻鸭、稻蛙等立体种养模式以及桑、茶、果“三园”套种套养模式等。
新农作制度不断涌现,同样一块田里的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不仅保障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更让农民“钱袋子”更鼓了。眼下,在嘉善县姚庄镇,晚稻已收割完毕,村民们忙着把大棚茄子移栽到田里。等到11月中旬,茄子开始采收,一直可以采到第二年6月。村民徐秋英介绍,1亩地一般可收5000公斤左右茄子,按今年的市场行情折算成亩产值,至少有3.5万元。
据在省农业厅农技推广中心工作的黄国洋介绍,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有利于利用生物互促、互作、互抑作用,综合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等自然资源,能有效控制作物的一些疑难病害,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省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如德清等地推广的稻鳖共生模式,鳖为稻田除草、除虫、肥田,稻田为鳖提供良好的活动、栖息场所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共生共育,整个生产过程不施肥、不施药,鳖和稻米都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新型农作制度的好处是在不影响经济作物的基础上,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黄国洋介绍,今年我省春粮播种面积达284.4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增幅为5%;早稻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省早稻播种面积达174.6万亩,比上年增加1.9万亩,增幅为1.1%;预计夏秋旱粮播种面积达385.1万亩,比上年增加18.4万亩,增幅为5%。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