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走出国门 “义新欧”托起新丝路梦想
浙江在线义乌9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铖 编辑/胡芸) 2014年11月18日,装载着82个标准集装箱的首趟“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浙江义乌驶出,一路向西,在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历时约21天、行程13052公里后,到达目的地——西班牙马德里。
这边出口丝绸、瓷器和义乌小商品,那边进口红酒、橄榄油和化妆品,运行逐渐成熟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未来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让浙江更多的制造走出去
作为“义新欧”运营方天盟公司的董事长,1979年出生的“准80后”冯旭斌为中欧班列常态化筹备了5年。摆地摊、开书店、开广告公司、到进入物流行业,虽然年纪不大,但冯旭斌却有着丰富的从商经验。
从事物流行业时他了解到当时义乌铁路国际联运还是空白,于是在2010年,筹备成立了中欧班列的运营公司,让浙江制造走出去的想法最终成真。13052公里的跨洲长运,还穿越严寒地带,很多公司担心货物会损坏。为此,冯旭斌拍着胸脯担保,货物一旦出问题,损失由天盟承担。
“义乌至中亚五国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后,不少在西班牙和欧洲的中国商人来电咨询,希望早日开通义乌至马德里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推动下,去年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首发。”冯旭斌说。
如今,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已实现常态化运行,班列已增加到每周1次,返程每月发车2次。今年6月28日,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义新欧”沿途重要城市的海外分检中心都已建立。冯旭斌透露,公司正在谋划建设义新欧新丝路产业园,涵盖出口拼箱基地、铁路快件监管中心、国际商务服务中心三大板块,计划在三年内投资建设不少于10个区域性海外仓,辐射30000个货物集散终端。
“过去,义乌国际双方物流基本依靠海路和空运,铁路国际运输是新的亮点,新的引擎,能够更好地服务义乌的国际贸易,让更多的义乌制造、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通过‘义新欧’运往中亚和欧洲,然后销往全世界。”
成本可控 更多货物搭上“义新欧”
2014年,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1077亿美元。今年以来,铁路国际联运及铁海联运业务量呈井喷式增长,上半年,“义新欧”中欧班列集装箱1770标箱,同比增长51%,出口货值4.8亿元,同比增长1.4倍。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带一路”为浙江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企业抢占市场、发展新型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西班牙进口商品馆里,记者看到,各式西班牙红酒、橄榄油、果汁等整齐摆放着。该馆经理张睿智介绍,这些货品都是通过“义新欧”运来义乌的。
张睿智所在的盟德进出口公司从1995年起便开始从事与西班牙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以来,他们进出口运输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而“义新欧”铁路的全线贯通,为义乌这些大大小小进出口公司提供了“新丝绸之路”。
单从运费上看,铁路运输不及海运便宜;从速度上,铁路运输又不及空运。但是从综合成本来看,义新欧专列给蒙德进出口公司大大节省了成本。
“传统海运一般要花45天,到宁波港之后还需要二次转运,而走义新欧只要不到20天且直达义乌。像葡萄酒在海运的过程中遇到天气影响颠簸,为了保证酒的品质,我们需要静置一段时间才能售卖。”张经理介绍,“同时,货运周期缩短了,更便于我们资金周转,这对贸易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据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旭峰透露,“义新欧”开通后,他们30%以上出口生意转移到了铁路运输,随着返程班列的常态化,进出口生意走铁路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与西班牙联系更紧密 “义新欧”带来新商机
中国和西班牙的经济关系在过去十五年中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双边交易额增长涨了十五倍。西班牙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额达到了两百亿欧元,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总额达到了四十亿欧元
西班牙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长周利忠告诉记者,西班牙有6万多名中国商人,并且西班牙是义乌贸易额最大的欧洲国家,而西班牙企业也很想通过义乌市场进入中国。
“我们联合会成员大部分是浙江商人,自义新欧运行以来,联合会的许多从事食品、红酒的企业都从义新欧上走货物。随着路线的开通,两地的浙商联系也越来越多。”周利忠说。
“我觉得国外的商业模式也会通过‘义新欧’进入中国。”盟德董事长周旭锋说,现在,这条铁路已经吸引了国外侨商的注意,不久的未来,西班牙企业的商业模式也许会由他们带入中国。
西班牙前首相何塞•路易斯•萨帕特罗在今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的“新常态”不仅仅对中国有好处,对西班牙,对西班牙的企业同样是难得的机遇,随着新丝绸之路项目之一义新欧铁路的开通,“一带一路”将给欧亚及西班牙带来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