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为高品质代言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对全国省级政府的质量考核结果,我省2014年至2015年的质量建设工作,被评为第一等次A级,同为第一等次A级的还有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
这次考核结果既是对我省质量建设的肯定,也反映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走在了全国前列,也标志着以“浙江制造”吹响向质量进军的号角。其实质量与品牌,一直是浙江乃至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在不久前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对此,坊间有一个形象比喻:“马桶盖质量提升进入国务院文件”。马桶盖是近几年国人赴日“血拼”的代表性商品。“马桶盖现象”折射出消费者对国货质量的不信任,提升制造整体质量及声誉,确实刻不容缓。
其实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出“质量兴国”战略,把产品质量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把“质量兴国”作为基本国策,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上随波逐流、问题丛生。很多国内企业家也一直在呼吁,“质量兴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当下中国今非昔比,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人们更方便进行品质优劣的比较与鉴别。可不少国内企业不思进取,仍然沉溺于在抄袭、模仿与价格战的老套路中,“中国制造”的质量虽有较大提升,却仍旧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与期待。
吃好穿好其实是一种最朴素又永久不变的人性。收入水平低的时候,国人可以暂时压抑着对高品质的欲望。随着中国的市场环境持续改善,从一系列数据中,可以清晰反映出消费者的“用脚投票”:2015年,1.2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在境外购物消费1.4万亿元人民币。
面对国内外紧迫的现实,“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必须华丽转身,变成高品质的代名词。现在中国正在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出路就是由低品质、低附加值转向高品质、高附加值。中国人的生活品位今非昔比,需求因此升级,企业作为供给侧应该紧跟形势。“浙江制造”要有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雄心壮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纳入转型升级组合拳,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补短板的重大举措。截至目前,全省上下累计开展“浙江制造”试点培育行业91个,试点培育企业344家,制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4项,发出“浙江制造”认证证书47张,与5家国际认证机构签约,推进标准互认,加快“浙江制造”走出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省应该以全国省级政府的质量考核为契机,继续打好“三强一制造”转型升级组合拳。着力从制造业供给端发力,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国际化不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浙江经济迈上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品牌时代。(肖纯)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