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分析

22.10.2014  21:32

  制造业是浙江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时也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逐年增加,增速逐步提高,为城乡居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仍低于全国及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需引起关注。 

  一、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状况 

   1. 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逐年提高,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较好基础  

  从绝对量看,浙江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1.3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4.6万元,提高了3.3万元,年均增长12.1%。从增速来看,2003-2005年,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增速均在10%以下;2006-2013年,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他年份职工平均薪酬增速均在10%以上,增速总体呈逐步提高的态势。制造业薪酬的较快增长,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分别为64.6%和53.3%。而工资性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制造业发放的工资总额占比27.6%,位居第一。  

图1 2003-2013年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情况

     

   2. 九成行业职工平均薪酬年均增长10%以上  

  从制造业行业看,2003-2013年,各行业职工平均薪酬均保持增长,年均增速分布在9%-16%之间。按增速可将不同行业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职工平均薪酬增速超过15%的,仅为烟草1个行业;第二梯队为职工平均薪酬增速在10%-15%之间的,分别有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家具、医药、化学原料、造纸、化纤、通信设备等24个行业;第三梯队为职工平均薪酬增速在10%以下的,分别有饮料和皮革2个行业。 

表2 部分行业职工平均薪酬绝对值(万元)和年均增速(%)

行业名称

2013年

绝对值

2003-2013年均增速

行业名称

2013年

绝对值

2003-2013年均增速

农副食品加工

4.2

11.5

医药制造

6.5

12.8

食品制造

5.0

12.6

化学纤维

4.7

12.6

饮料制造

6.1

9.3

非金属矿物制品

4.7

11.9

烟草制品

18.7

15.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5.0

10.7

纺织

4.1

12.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

4.4

12.5

服装

4.0

11.7

金属制品

4.1

11.6

皮革

3.5

9.8

通用设备

4.8

13.3

木材加工

3.4

11.4

专用设备

4.9

11.4

家具制造

3.9

12.2

电气机械

4.5

11.5

造纸

4.3

12.4

通信设备

5.2

13.6

印刷

4.2

10.4

仪器仪表

5.1

11.6

文教体育用品

3.8

11.4

其他制造

3.8

11.1

石油加工

16.1

13.6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3.9

12.4

化学原料

6.4

13.0

 

 

 

    3. 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职工平均薪酬增长快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知识型技术型劳动者的作用日益显现,促使新兴产业职工薪酬增长加快。2003-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3%,比纺织和服装两大传统行业年均增长的11.9%分别高 0.7和0.4个百分点。2013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职工平均薪酬分别为4.8万元和5.4万元,比纺织和服装业的4万元分别高20%和35%。 

   二、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1. 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增速低于利润和税金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企业初次分配将新创造的财富主要分成劳动报酬、企业利润和税金总额三部分。2003-2013年,制造业劳动报酬占三者比重从2003年的31.8%提高到2013年的37.8%,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但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增速比利润和税金年均增长的16.9%和15.5%分别低4.8和3.4个百分点,表明劳动报酬较快增长已被就业人员增加稀释,制造业劳动者个人收入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和政府所得增长,这一方面制约着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 

图2   2003-2013年制造业劳动报酬、利润、税金三者比例(%)

 

   2. 垄断行业职工平均薪酬过高、增长过快  

  2013年,烟草和石油加工两大垄断行业职工平均薪酬分别为18.7万元和16.1万元,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3倍和4.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4%和13.6%,比制造业平均水平分别高3.3和1.5个百分点。2013年,烟草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平均薪酬差距基本保持在4倍左右,石油加工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平均薪酬差距基本保持在3.5倍左右。 

   3. 行业间职工平均薪酬差距仍在拉大  

  除烟草和石油加工业外,其他非垄断行业间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薪酬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额逐年增加。2003年,职工平均薪酬最高的饮料业和最低的木材加工业薪酬差额为0.7万元;2008年,职工平均薪酬最高的饮料业和最低的工艺品制造业薪酬差额为1.2万元;而到了2013年,职工平均薪酬最高的医药制造业和最低的木材加工业薪酬差额为3.1万元。与此同时,职工平均薪酬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薪酬的相对值也由2003年的1.7:1扩大到2013年的1.9∶1。 

图3     2003-2013年职工平均薪酬最高和最低行业比较(除烟草、石油业)

     

  三、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变动的比较分析 

   1. 制造业平均工资 [1] 在各行业中排名靠后  

  根据劳动工资数据,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相当于全省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水平由2003年的66.8%提高到2013年的81.1%,但制造业平均工资总量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19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制造业平均工资排名处于靠后位置,2004年排名末位,2005-2009年均排名18位,2010-2011年、2013年均排名16位,2003年和2012年均排名17位。2013年,制造业平均工资4.6万元,比金融(12.5万元)、信息传输(10.7万元)、电力(9.4万元)、交通运输(6.4万元)和批发零售(5.5万元)等主要行业分别低63%、57%、51%、28%和16%;仅比建筑业(4.3万元)高7%。 

   2. 制造业平均工资处于沿海地区中下水平  

  根据劳动工资数据,2012年,浙江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4万元,与全国的差距由2003年的高出全国17%变为低于全国5%。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2003年,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比上海(2.5万元)、北京(2万元)、广东(1.6万元)分别低44%、30%和12%;比江苏(1.3万元)、山东(1万元)分别高8%和40%。然而自2004年开始,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被江苏赶超;到了2012年,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仅比山东(3.7万元)高8%,比上海(6.5万元)、北京(6.4万元)、江苏(4.3万元)和广东(4.2万元)分别低38%、37%、7%和5%。从平均增速看,2003—2012年浙江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3.6%,低于全国14.2%的增速,列山东(14.1%)、江苏(14%)、北京(13.8%)之后,高于广东(10.5%)和上海(11.4%)。 

   四、影响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增长的因素分析 

   1. 产业结构低端化。 从产业层次看,浙江制造业呈现产业低端化特征。根据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标准分类,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产业[3]、中高技术产业[4]、中低技术产业[5]和低技术产业[6]四种类型。2012年,浙江高技术制造业占比7%,中高、中低和低技术制造业分别占比38%、26%和25%。浙江低技术制造业比重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职工平均薪酬依次为4.8万元、4.3万元、4万元和3.5万元,产业的技术含量越低,薪酬水平越低。因此,占据半壁江山的中低端产业制约了薪酬水平的提高。 

   2. 制造业就业人员较多。 一方面,浙江制造业人口比重特别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浙江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的比重为43.8%,位于各行业之首,远高于全国16.8%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的占比分别为15.6%、35.4%、34.1%、16.2%和39.3%。另一方面,制造业各行业中,纺织、服装、皮革、橡胶等低端行业就业人数占了全省的30%,而职工平均薪酬却处于全行业偏下水平。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烟草、石油、医药、化学原料等职工平均薪酬较高的行业仅吸纳6%左右的就业人员。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多,再加上低薪酬行业就业人数占比高,使得薪酬整体水平被拉低。 

   3. 就业人员素质偏低。 就业人员的低素质决定了只能承担产业链中最末端的加工、组装等简单业务,从中获得的报酬也相对微薄。浙江制造业劳动力素质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能型人才缺乏。浙江省人社厅发布的《2013年全省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报告》中,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占总需求的26.8%,各类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均在2以上。二是省外低端劳动力大量流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末浙江省外流入的常住人口118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而流入浙江的外来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9年,比全国省际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1.02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新疆(8.5年),与西藏并列倒数第2位。 

   五、对策建议 

   1. 加快“腾龙换鸟”,着力提高产业层次。 要通过治污治水、“三改一拆”等措施,加快转移和淘汰高污染、低技术、低工资的低端产业。腾出工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装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提高高端产业比重,从而提高产业层次,带动劳动者报酬水平提升。 

   2. 推进“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就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浙江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面对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招工难局面,“机器换人”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要积极鼓励企业实施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引导企业大力淘汰落后工艺,促使传统制造方式向现代制造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减人增效、减人增资。 

   3.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要建立与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以及价格水平相协调的工资增长新机制,确保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适度提高。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规范市场准入条件,消除垄断的体制基础,推动垄断企业改革,克服和纠正由于垄断经营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4. 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要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战略为契机,加快培养经营管理、研发设计、高级技工等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报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实践工作,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为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1] 因所需职工平均薪酬数据不全,故采用劳动工资表中平均工资数据 

  [2] 2003-2005年为职工平均工资 

  [3]包括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医药制造业 

  [4]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交通运输、电气机械、化学原料和化纤制造业 

  [5]包括金属制品、石油加工、橡胶、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业 

  [6]包括农副食品、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