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一个制造业大省的自我突围
02.06.2015 11:03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第二种观点在市场的演变中逐渐成为主流,一个关键词在政府的适时引导下出现:浙江制造——它是指能够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性的区域品牌形象标识。2014年底,浙江正式启动认证“浙江制造”,“浙江制造”这四个字不再想用就用,而是成了一个具有严格认证标准、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品牌标识。
目前,已经有包括方太厨具、雅戈尔集团、杭州汽轮机股份和浙江菲达环保公司等四家企业成为“浙江制造”的首批认证试点企业。通过这首批4家企业的高标准,来引领“浙江制造”的高品质发展,到2017年,浙江制造的品牌企业年收入总额要超过5000亿。
可以说,“浙江制造”的品牌标识认证,是浙江制造业的自我突围转型,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试验田样本。
浙江排前十企业品牌价值之和
不足可口可乐公司的三分之一
浙江“草根”数量庞大:全省制造业企业达到25万家,如果算上制造业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04万家,立全国塔尖——平均算下来,10余万平方公里的浙江地域内,企业密度高达10家/平方公里。类似的数字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浙江人觉得骄傲。
胡海鹏不知道这个密度的意义所在。他是浙江台州一个小工厂的老板,厂里为某品牌电瓶车生产零件。他的经营净利润已经连续3年没有超过10万元,几次试图转让,却无人愿意接手。“加工一个零件能拿到5毛钱,4个工序,从半成品到成品平均需要30分钟,加工工价也是别人说了算。”他说附近有很多家像他这样的工厂,大部分境况和他一样。
胡海鹏们正处在最为低级的生产阶段——OEM(产品部件代加工)中。OEM,一度风行浙江大地:宁波90%的小家电、平湖95%的服装、慈溪90%的灯具、义乌80%的玩具都是OEM。它没有品牌,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生产行为本身的附加值十分廉价。
到底廉价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可以选取浙江企业的几个视角:从大企业水平看,2013年我省入围中国500强企业44家,不如江苏(48家)、山东(46家),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金额共计24263.81亿元(广东41家入围企业的营收约36940亿元);品牌价值上似乎更加不能多提:2013年,我省品牌价值最高的是“娃哈哈”,它的价值是201.61亿元——只有“华为”或者“海尔”的1/5!
而浙江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品牌价值之和为1330亿元——尚不足可口可乐公司的1/3。
“浙江制造”不能再想用就用
2017年营收总额力争超5000亿
王青,浙江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最近的市场消费变化让她震惊。她说,去年国内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万亿人民币。今年甚至还出现了中国消费者到日本疯抢马桶盖、电饭煲,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购物消费近60亿元。
“草根”已无项可选,只有“变”途一条。
基于浙江制造业的低小散,也基于对市场的预判前瞻,2006年浙江开始全面部署“品牌大省”建设,2014年底正式启动认证“浙江制造”,该项工作成了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试验田。
“浙江制造”4个字以后将变成一个品牌标识,不能再想用就用,它的核心内涵是“浙江质造”、“浙江创造”。如果制造企业想加入到“浙江制造”中,必须符合“浙江制造”标准,通过认证。这将是企业比照一流标准对标达标、不断追求卓越品质的过程。
“‘浙江制造’的标准很高,要求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要求。”通过首批认证的杭汽轮公司负责人说,这个认证不亚于通过国际知名认证公司的认证,它不仅要求对管理和产品的先进性进行审核,还在产业协同方面有规定:公司在省内采购的零部件、部套件要占一个比较大的份额。
一旦获得认证,企业的受益也十分明显:可享受融资支持、优先列入上市后备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等政策扶持。目前有宁波方太厨具、雅戈尔集团、杭州汽轮机股份和浙江菲达环保公司成为首批认证试点企业。
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纪圣麟说,近期目标是,到2017年,浙江制造的品牌企业在卓越绩效管理率、国际标准采用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均达到100%,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5000亿元。
帮浙企与国际巨头争抢市场
为“中国制造”做有益探索
“浙江制造”是一次“中国制造”的有益探索,它势必会演化成一个时代的产业注脚。
杭氧,一家老牌杭企,主要生产用于冶金、化工方面的空气分离设备。公司总经理赵大为对品牌的体验刻骨铭心。“制氧机的‘老家’在德国,全世界的制氧机订单也都会‘飞’向德国。”他说,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几乎“独霸”制氧机市场。“以前是鸡蛋碰石头,现在我们却能与之一较高下。”
他说的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2013年接单神华宁煤项目,这个被称为“全球第一单(总额40亿元)”的项目最后被两家公司平分,一个是杭氧股份;一个是在国际领域享有“第一”盛誉的德国林德公司。
“尽管‘浙江制造’才刚刚迈步,但它的价值正在逐渐体现。” 杭汽轮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能享受到的政策扶持正在给他们企业加分,政府给予的融资支持、优先列入上市后备企业、优先采购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谈判对手提及和倚重。“外部的支持,是为了加速内部创新,唯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高端’起来。”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高标准,才有高品质,才能高端化,才能争取实现产品质量‘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省质监局局长高鹰忠说,现在他们正在论证把已经获得市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直接纳入“浙江制造”品牌体系,先“领证”使用后审核认证,实施宽进严管。如果这种方式可行,将有近百个“浙江制造”成员脱颖而出。他们全力构建的“法律保护—先进标准—合格评定”的制度体系,将会引领更多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浙江制造”的国际互认程度会更高,从“低小弱散”的局面中“突围”的路也会更加平坦。
来源:钱江晚报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02.06.2015 11:03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