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机行业驶入“快车道”
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度量尺。随着“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农业现代化改革试点”等一个个金字招牌在浙江各地立起,浙江农机行业的发展也随之驶入了“快车道”。
量身订做的“浙产农机”
2015年11月中旬,正值晚稻收割季节,衢州全旺粮食功能区内,一台台收割机马力全开,每台收割机后牵引的稻草打捆机也在同时处理秸秆。农技站站长说,通过稻草打捆机,收割时便能同期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方便后期综合利用。如今,全旺粮食功能区已经有了年处理7万吨秸秆的资源处理中心。再利用的秸秆成了纸张、地板、饲料的原材料。
在海宁,农户老辛承包了2.5亩的滩涂地。但因为土质软,不平整等问题,市面上买的农机设备在土地上操作起来很困难,效率不高。这个难题一度让老辛犯了难。自从在一次农机设备交流会上购买了“拖拉机组液压水平自动控制系统”后,老辛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了。
在浙江,一大批农机制造企业正迅速发展,他们通过引进技术,创新设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有机难用”的尴尬局面。
“如吉峰、星光等一批新型农机综合服务类企业给农民在农机设备的使用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让适用的农机真正可以在田里运作起来。”浙江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产、销、服务一体的农机企业将在未来的农机行业中唱起“主旋律”。
今天,浙江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共有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超过5000家,农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75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比十年前的2004年增加425亿元,并形成了台州喷雾器、新昌茶机、温岭水泵、湖州收割机、永康农机工业园等一批农机产业集群。
从农机生产到农机销售、修理、培训全方位服务型企业的转型是浙江农机行业正在摸索的一条道路。
政府引导推动农机普及
现代化农机设备的普及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现代化农业改革试点的湖州,农机部门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对各辖区内受检的农机造册登记、建立档案,落实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机隐患排查管理制度长效无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定期对辖区内的各类农机进行排查,仅今年,便对辖区内的1500台农机设备进行了检验。“每次排查完设备,农机专家都会告诉我们哪些农机该换了,哪些农机该维修了,让我们农户用起来心里特别有底。”湖州吴兴区的种粮大户孙梅金谈起政府对农机的“体贴”,喜笑颜开。
在杭州萧山,政府主管部门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长效投入机制,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仅2014年就补贴农户(合作社)500余户,补贴机具3007台,发放各级补贴资金619万元。萧山农技站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补助引导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让他们在享受到补助的同时自己先尝到‘机器换人’的甜头!”
“虽然这几年农机制造产业发展不错,但农民不知道‘何机可用’的情况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农机的使用现在还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加以协助和引导。2015年11月份,我省发布的《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为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生产提供方向,为强化农机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储备,也为农户筛选农机提供了“菜单”。
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