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绿富美”怎么来?稻田吃中药 鱼塘养水稻

04.03.2016  11:59

              向着春光,绿色发展!浙江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走在春耕备耕现场,记者欣喜地看到,“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显著改变浙江农业发展的面貌,从蓬勃发展的无公害农业到不断创新的绿色种养殖模式,从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到“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浙江农业正朝着“绿富美”加速奔跑!

   衢江区种粮大户杨红卫——

   我给稻田吃“中药”

  在衢江区莲花镇,以“会过日子”闻名的种粮大户杨红卫,最近下了约20万元的订单,采购农药、肥料等春耕所需农资,比往年足足多花了3万元。

  50岁的老杨,对田间管理向来是精打细算,这次的大手笔可是“别有所图”。杨红卫说,今年他想在自己的500亩稻田里发展绿色农业,采购的都是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比以前买普通农药和化肥贵不少。

  “现在大家对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别的钱能省,花在绿色农业上的钱一个子儿都不能少。”

  杨红卫种水稻20多年,以前稻田预防病虫害全靠传统农药,今年他决定在自己的500亩稻田里全面停用传统农药。“这些化学类的农药用多了,产出来的稻米总是或多或少有些农药残留。”他说。

  老杨想好了,今年春耕要在稻田里一边施用生物农药,一边在稻田里支起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施。他说,这些草本类生物农药,就好像是“中药”,能给稻田治病不说,还更加绿色健康。对效果,老杨充满信心,他去年已在部分稻田里尝试过,生产出来的稻米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抽检,完全符合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

  不单如此,杨红卫今年在地里施用的肥料也会更讲究。他与周边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姻”,将生猪的排泄物用于浇灌稻田。

  距离老杨的稻田不足一公里是一家名叫宁莲的生猪养殖场。以前老杨总嫌养殖场臭气熏天,排出的污水污染环境。现在养殖场经过改造,生猪排泄物经过干湿分离,成了他眼中的“香饽饽”。

  他打算以每吨400元的价格向养殖场采购生猪的干粪,一吨干粪供4亩稻田施用。同时,养殖场里产生的尿液经过发酵,由当地政府配备的沼液车拉到稻田里,稀释后供老杨免费使用。

  “有了这些有机肥,我只需每亩再花100元买些化肥,配合着施用就足够了。”杨红卫说,使用有机肥不但能提高产量,还能能滋养田地,避免土壤板结,真是一举多得。

  种粮本就利薄,老杨这样折腾,不怕亏本吗?老杨信心满满地说,他心里的算盘珠子敲得“啪啪”作响呢!“别看我花在绿色农药、有机肥上的钱多了,可种出来的稻米越来越绿色,价格能比原先高出两成多呢。”

   海宁养殖基地负责人苏晓逸——

   鱼塘“游”出生态稻

  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盛旭水产养殖公司基地,塘堤上一株盛开的桃花给基地平添了几分春意。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苏晓逸正忙着指挥工人起捕留塘的鱼虾,清理鱼塘。

  “这些稻茬是去年稻谷收割后留下的,如果是秋季,水面上一片金黄,都是沉甸甸的稻穗,那才叫好看。”苏晓逸指着鱼塘中央一丛丛枯黄的有点像芦苇茎秆一样的残枝告诉记者,这种在鱼塘里的水稻名叫鱼稻1号,是浙江大学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也是他们公司生态养殖链上的秘密武器。“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播种了,今年准备大面积种植,种子都准备好了。”

  31岁的苏晓逸,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获得会计专业和国贸专业的双学士学位,2009年回国后子承父业,从事水产养殖,在近1000亩土地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很有搞头,不过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种养跟风,就难赚钱;再一个就是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加强,比如海宁的水产养殖业很发达,但水质却受到影响。”所以,从一开始,苏晓逸就立志走生态养殖之路。

  起初,苏晓逸在养殖塘里试种水生植物,但效果不理想。2013年,他到浙江大学参加职业农民培训,了解到浙江大学的吴殿星教授在选育池塘稻品种。他如获至宝,2014年就在200亩水塘试种,2015年扩大到400亩,今年准备所有养殖塘都种上鱼稻。

  “和普通水稻不一样,这个鱼稻株高能达到1.5米,所以又叫芦苇稻,净化水质效果特别明显。”苏晓逸介绍说,目前,他的养殖基地采用鱼稻共生、混养模式,以青虾为主,搭配少量甲鱼、鳙鱼和青鱼。鱼稻无需施肥,也不用除虫,因为鱼虾的粪便、吃剩的饲料就是很好的肥料,甲鱼是除虫好帮手,鳙鱼帮助消灭浮游生物和藻类。

  “养殖场外河道水质都是Ⅴ类甚至劣Ⅴ类,但据浙江大学的监测,种了鱼稻后,养殖场水质总体达到Ⅳ类标准,很多指标甚至达到Ⅱ类标准,重金属检测含量基本为零。”苏晓逸告诉记者,丛生的鱼稻还改善了鱼虾的生活环境,夏天,有鱼稻的虾塘水温要比没有的低2摄氏度。

  因为净化水质的作用明显,今年嘉兴一家水厂甚至找上门来,希望介绍引种鱼稻。水环境好了,青虾的亩产量提高了两成,更重要的是产品品质提升。

  市场上的甲鱼卖30元一斤,但他家的甲鱼却至少要100元一斤;去年出产的3万多斤稻米,春节前就销售一空,平均价格达到9元,比市场上普通水稻要高出两倍多。

  “现代农业是年轻人的天下。”苏晓逸的父亲、从事水产养殖32年的老苏感慨地说,起初他对苏晓逸搞的这一套还将信将疑,现在他已经将1000亩的养殖基地全部放手让儿子来经营,自己只当养殖技术顾问。

   嵊州农资连锁店负责人张健——

   为有源头“绿肥”来

  “賸洗瓶罂储此水,待驱炎暑煮春茶。”茶香正唤起又一个春耕的开始,在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等茶叶的盛产地——绍兴新昌、嵊州等地,农资店也迎来了备战春耕的第一个高峰期。

  在嵊州市惠多利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门店里,负责人张健的订购电话响个不停,“眼看着茶田里就要用肥了。”

  说是嵊州市门店,实际上,农资店的服务范围辐射到整个绍兴,2015年销售的化肥产品有8万多吨。考虑到交通因素,仓库设在上虞。行车近40分钟,记者来到上虞的仓库,仓库管理员告诉记者,这几天,仓库每天的出货量都在150吨到200吨之间。

  “这还没算上我们联系厂家直发到农户家的农资呢。”张健说,距离播种早稻还有段时间,这几天,店里的业务员们忙着逐个“清扫”覆盖茶叶主产区的乡镇、村庄。

  张健告诉记者,今年,农资店要做三件事,头一件,就是推广更生态、高效、环保的农资产品。“现在种地不光要求产量,也要注重环境了。”他拿腐殖酸肥跟记者解释说,这种肥料里有机质的含量高,更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

  此外,这几年,农资店也在推荐更适合滴灌、喷灌使用的农资产品,“设施农业使用的化肥用量更精准,对于土壤和水的污染也会小很多。”

  “水触膜控失肥是这几年才推出的产品,比起原先的尿素,养分释放速率放缓,利用率也能提高。”他说,2015年嵊州市农科所专门找了块水稻田来做测试,原先,农户种一季早稻一般要施三次肥,换成水触膜控失肥则只需要用一次。不过新产品的推广却并不容易。

  “我们去雅璜乡的几个村做推广,村民们用惯了老产品不想换,想让他们用更高效生态的产品可得多下工夫。”是成本的问题吗?张健算了一笔账,同样是40公斤一包,原先的尿素每包70元,三次就要210元,水触膜控失肥则是115元。“光农资的成本就能省下将近一半,更别说人工等成本的损耗。”

  “关键就是效果反应快慢的问题。”张健说,新产品养分释放慢,见效也慢,这让不少农户对效果将信将疑。那些敢“尝鲜”的人就尝到了甜头。上虞区南湖南一村的村民杭百荣2015年在自家的水稻田里试用了一吨水触膜控失肥,现在又打来电话订购了。“我们打算在各地多弄几块示范田,把实实在在的效果展现出来。”

  这第二件事,则是2015年5月底开张做起来的“网上庄稼医院”。“现在卖农资,不光是卖产品,更要把技术和服务的优势体现出来,我们今年还会丰富这一块服务内容。”张健说,作为全国首家县域“网上庄稼医院”,目前,嵊州的“门诊”已经入驻了52位省市县级各级农业领域的专家,农户们既能买到生态绿色的农资产品,又能随时咨询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还能通过在线视频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

  “我们跟供销社、农业局一起去考察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做得好的地方,争取尽快把符合绍兴实际的方案制定出来。”张健说,眼下,“安全”这个字眼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嵊州当地也提出要打造“安全农业”,农资销售环节是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确保使用过的农药包装不会对土壤、水造成二度污染,这是今年他们要完成的第三件事。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敏)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