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册、1.2亿文字 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浙江文丛》,寻找浙江精神之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在浙之民,共创共享。
90多年前,烟雨南湖,红船领航,中华民族从这里掀开新的历史篇章;30多年前,浙江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以“四千精神”绘出中国经济格外瞩目的一抹浙江红;
新世纪以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打出一套“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正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更多浙江样本、浙江智慧和浙江动力。
为什么是浙江?当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次第花落浙江,世界瞩目浙江,中国聚焦浙江。
寻找这答案,需要一双上下求索的历史之眼。要真正了解浙江的今天,走好浙江的明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熟悉“自己的昨天”。
“从历史经典中汲取力量,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生命力,在创新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在丛书序言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深情寄语。
3月10日,历时7年多,由省里定下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实施的“浙江文丛”项目,500册文化名家著作出齐面市,集结浙江历代思想精华之大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也是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2011年12月24日,“浙江文丛”召开第一次学术委员会
这是一本“过去之书”:从1911年出发,让我们一路溯源而上,对话128位浙江先贤,在1.2亿文字中寻找浙江精神之源。
128位浙江先贤
贯通浙江学术发展脉络
“从目前的丛书书目来看,作者上至著有《越绝书》的东汉袁康,下至清季学者谭献、俞樾,革命志士秋瑾等,完整贯通了浙江学术及浙江精神的发展脉络。”
3月10日,《浙江文丛》500册编辑出版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寿勤泽介绍说,这是7年来《浙江文丛》首次集体亮相。
“浙江文丛”系统收录1911年以前128位浙江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家的著作以及研究浙江的经典著作,涵盖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科技等各个学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为丛书作序。
杭州体育场路347号,出版大厦2015房间,是《浙江文丛》的根据地。7年多来,这个40平方米的房间见证了这套丛书从无到有的所有历程。
五层高的书架,满目墨绿色。这是丛书整齐划一的形象:书封取自龙泉青瓷的梅子青,富春江的水色,据说这是从网络地图上可以看见的浙江颜色;Logo取自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人物图案,象征浙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丛书最早诞生的成员是《楼钥集》和《王阳明全集》。楼钥,宋明州鄞县人,世人称为“元老大臣,国之表仪,万姓所仰,天子是毗”,开一代学风;王阳明,余姚人,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家开局,丛书项目被寄予了高标准的美好期待。
32册《俞樾全集》,则是丛书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俞樾是清末德清籍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潜心学术40余载,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学问博大精深,海内外学者尊之为朴学大师。编辑团队说,最晚出版原因无他,只因难度最大。但它也创造了纪录,是迄今最为完备的俞樾著作大成之作。
128位浙江先贤著作中,超过半数为首次整理出版。《周汝登集》为明代学者、嵊州人周汝登诗文著述首次结集点校出版;《商盘集》收录清代诗人商盘《质园诗集》《质园逸稿》《质园尺牍》《拾翠集》四种,是其著作的首次整理;《周密集》,是长期定居杭州的周密全部存世著述的首次汇编整理。
丛书首次对浙江地方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等领域。如4册《吴中水利全书》详细记载了历代吴中地区治理太湖流域上上下下水系脉络的有关资料;《两浙輏轩续录》,共16册,是浙江又一部大型的清代诗歌总集,收诗人5300多家、诗作近1.5万首,是了解、研究浙江文学、文化的资料渊薮。
如此大体量的规模,九成为重新点校,意味着这套丛书刷新了浙江古典文献整理出版的新水平。《王阳明全集》收录了旧本《传习录》未收的300多条王阳明论学语录,新增了旧本未刊的300多篇王阳明的散佚诗文,增补了100余篇明、清时人论王阳明的传记、序跋、祭文等资料,成为迄今收录最全、考辨最精的王阳明著作全集;《琅嬛文集》为张岱自选诗文集,这套在天一阁发现的沈钞本,多出近500首诗和20余篇文章,补足了此前通行本的多处缺字,被业内比之“脂本《石头记》重现人间”。
此外,多部著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南宋天台人陈景沂编纂的《全芳备祖》,是宋代花谱类著作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在文丛书目中这本书也是唯一的整理本。《袁枚全集》是浙江首次编辑这位杭州人的著作,也是国内第二次点校整理出版这位著作颇丰的才子文集,内容之新实为近20年之最。
一群人成就一套书,每个人坚持最初的梦想
这似乎是一个刻意的安排。7年间,“浙江文丛”项目历任三任社长,胡小罕、杨林海、寿勤泽,当这500册皇皇巨著摆在会场时,他们被安排坐在了一柜子丛书正对面。
“当时想着,小目标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没想到7年之后,真的实现了。”坐在研讨会现场,项目初始发起人胡小罕感慨万千。
现场,胡小罕展示了一张“浙江文丛”酝酿之初的效果图,设想中的装帧与展示在会场的500册成书并无大的区别。“若干年的努力,无数人的坚持成就这么一套书。每个人都坚持了最初的梦想。”
浙江是文化之邦,前人留下的著述浩如烟海,素为文献渊薮。自东汉王充著《论衡》,浙籍学者代有撰述,在哲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方面涌现出大批名家名作。据学者廖可斌考据,中国现存古籍总量20多万种,浙江占2万多种,这说明浙江文化是极有分量的。
盛世修大典,太平纂鸿帙。新时期以来,中华民族开启全面复兴征程,浙江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黄坤明、茅临生、葛慧君前后三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入调研、果断拍板、持续接力,直接催生了这一文化盛事。省新闻出版局几任负责人为之不断奔走。2011年,“浙江文丛”出版项目被列入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此项目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承担,系统影印、整理出版浙江古代精华文献。
时任省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出版工作的副部长感慨,没有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重视,没有部领导的果断决策、关心,这一书写浙江出版历史的文化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立项之初,为确保丛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项目组成立“浙江文丛”学术委员会,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等9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全程参与指导。
2012年,浙古社专门成立“浙江文丛”编辑中心,聚集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老中青三代编辑。这个前后13人的核心编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员均毕业于全国重点院校古文献相关专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
做古籍,是需要情怀的。文献整理每一页底本影像不能缺,就像白纸黑字得有依据。孤本的真伪,钞本的流传,差错的遗漏……纸本经年流传的特殊属性,考验现代出版的“找”功不一般,这群年轻人发动一切线上线下资源,穷尽海内外线索。
焚膏继晷、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在他们的故事中,常常是这样的细节:整理张岱晚年编写的小笔记《管朗乞巧录》时,稿本藏在国图,整理者本来想复制,但一问价格,110元拍一张照片!既然书不大,还是抄划算。最后,坐了整整3天抄完整本书,又校对了两遍,省了近5000元钱。
青春枯坐冷板凳,更不易。案头需下笨功夫,底本在眼前电脑里,书稿在眼下桌面上,一抬头一低头,只能查漏补缺一个字。有时候校对一上午,一个错字都没有,但不校对又不行。如此枯燥,且没有捷径,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算算500册,上亿文字量,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碰上不认真的点校者,文稿纰漏百出,甚至连序、跋全得重写,他们也会“恨恨”地说:“想死的心都有了。”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从事古籍整理这项事业?“宁可古人负我,我不可负古人。”说真的,这是我听到过最有情怀的回答。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浙学研究
“通过这部规模大、整理水平高的大型浙江文献丛书的出版,努力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人们,激发全省人民为浙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健讲述7年前举全集团之力支持这个项目的期许。未曾想,就在文丛出齐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
“这个项目的完成,在浙江文化和出版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出版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副局长单烈认为。
7年间,这套基础性的浙学文献正引发外界好奇的持续升温。祖籍慈溪的中科院院士、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陈宜张教授专门来电表示祝贺,他说,早在10年之前他就呼吁出版类似图书,现在终于问世,可喜可贺。
浙古社营销部主任吴文江的感受最为真切。2011年,社里开始销售文丛第一本书《楼钥集》时,反响并不热烈。在2014年浙江省馆配会上,由于有《浙江文丛》300册的整体营销,浙古社创纪录地突破100万的订货码洋,位列全国出版社的第九位,省内出版社第一位。在最近两年的馆配会上,文丛的订货码洋均超过了100万。
据了解,目前“浙江文丛”的影响力远播海外,日本和韩国都有学者辗转购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文丛”的子项目《刘伯温集》以《刘伯温之道》的书名,对外输出了法文版和英文版版权。
单烈说:“《浙江文丛》的出版是研究浙江了解中国的大型基础性文献资料。应以它为起点,开展新时期的浙学研究。”在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回望浙江文明深处,浙江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从东汉的王充到清初的黄宗羲,直到民国时期的鲁迅,从“实事疾妄”到“经世致用”,再到“知行合一”,浙江先贤们总是在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前期,先声呐喊,文章惊动时人,思想泽被后世。他们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浙学研究。在童健看来,浙古社启用这支年轻的80后编辑团队,为我省的古籍整理事业储备了专业人才。目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已正式启动 “浙江文丛”二期工程,再用5年时间,出版图书300册,并逐步完成浙江经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是的,作为一项异常枯燥却又意义重大的工作,500册《浙江文丛》圆满完成了对千年浙江人文历史精华系统全面梳理的浩大工程,期待以它为起点汇聚更多的研究力量,来守护和挖掘浙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俱进地创新浙学研究、丰富浙江精神,不断激发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文化之根扎得更深、文明之河流得更远,方能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浙江新闻+】
《浙江文丛》之最
1 部头最大的图书——《俞樾全集》。全集共32册,700多万字。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等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诗词、小说等。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
2 编校最难的图书——《姚燮集》。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晚清文学家、画家。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
姚燮著作散佚各地,其中有数个孤本藏于民间收藏家之手,搜寻最难。文风较为艰涩,用字较为生僻,骈文部分整理尤其困难。在版本收集和文字整理方面,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3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陈洪绶集》。
陈洪绶,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号老莲,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在核对哈佛大学藏本《宝纶堂集》时,发现该本比国内藏本多出200多首诗。编辑狂喜,立刻以哈佛本重校一遍,并最终完全更换了底本。陈氏诗文,终得完璧。两个版本版心规格完全一致,可知源流相同,但哈佛大学所藏页码较多,何以如此,至今不解。
4 销售量最大的图书——《王阳明全集》。
至今已经销售5000余册。在繁体竖排古籍中,这个成绩相当亮眼。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因平定朱宸濠之乱军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5 最感动的事迹——宁波私人藏书家江益明先生不私所宝。
江益明将其收藏的姚燮的诗集《红桥舫歌》和散曲集《红雪吟》提供给我们使用,其中《红雪吟》是姚燮早期著作,从来没有著录过,属于海内外孤本,具有很高文献价值。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江先生所作所为,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