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浙江中医药产业 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最关键
浙江在线杭州1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汪江军)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好好保护。”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树森的这番话,引起了不少政协委员的共鸣。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奖后,中医药再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今年省两会期间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天下午,主题为“发展我省中医药产业”的第十八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举行,医药卫生等界别的政协委员与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为中医药产业“望闻问切”。省政协主席乔传秀主持活动。
寻医: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
尽管屠呦呦让世界重新关注中医药,但人才匮乏、创新乏力却也是目前中医药产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中医药发展需要人才,不仅要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还要有创业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陈忠说。
中医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医疗健康事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在郑树森看来, 推动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加强中医学院校的招生培养,还要鼓励西医的医生学中医。与此同时还,要深化中医药下沉的力度,引导医疗资源到基层,鼓励指导中医药领域的人才往基层走。
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新华医院院长蔡宛如建议,可以进一步规范师承教育方式,允许通过师承方式跟随名中医学习取得中医师行医资格,但应该设置一定门槛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中医人才起到保护和鼓励作用,又要保证中医队伍的总体素质,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问药: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浙江省的中医药产业相当丰富,尤其以“浙八味”最为著名,由于其质量上乘、应用范围广、疗效显著而备受传统中医推崇。在今天的论坛上,加强对浙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为大批医疗卫生界别委员的共同心声。
“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对中药材的选育、栽培,也包括深化药性研究和产品开发。”省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希望政府能支持开展“浙八味”研究与产品开发的试点,汇聚高校、中医药研究院所以及企业的力量参与创新。
蔡宛如等人还建议,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根据中医诊断的方式、辩证的原则、中药的疗效特点和疗效原理,来制订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和标准体系。
“药材好,药才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朱志泉在论坛中也说,药材质量不过关就很难有好药。他表示,今后我省将建立市场追溯体系,规范中药交易活动。目前,我省正以中医药产业的生产规范和经营规范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惠民:建立现代中医研究机构
寻医问药,归根到底就是要治病救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最后也要惠及民生。
省政协委员、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建议,要成立浙江省的中医药现代研究院。“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充分联合现代医学研究人才,包括研究高分子技术、基因技术、材料科学、医疗器械,使传统的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造福社会。”王建安还提出,可以考虑设立浙江省中药文化节,推动青少年热爱中医药文化。
省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谢恬把目光更多瞄向基层。“很多基层的县级中医院不像中医院,没有中医特色,所以一定要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院。”他还建议,在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科、针灸推拿室和中药房,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群众。同时,政府部门要支持我省“浙八味”等特色中药材的创新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及政府主办的公立医院采购目录,从而支持我省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郑树森则认为,要增加省市大医院的中医治疗的比重,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也应要扩大。他说,浙江省的社会资本非常充裕,市场机制也比较灵活,医疗服务、生物制药、现代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都较为成熟,可以积极推进民营资本进入中医药产业、健康产业,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