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美女教授透露最新研究:手机支付输密码越方便越容易冲动消费

29.03.2018  20:33

用脏兮兮的钞票买菜更容易缺斤少两?

浙大美女教授8年前的论文最近又在网上火了

最近,一篇《用脏钱买菜更容易遭遇缺斤少两》的新闻在网上热传。报道称,浙大周欣悦教授实验发现,用脏的纸币去买菜,更容易被缺斤少两,实验结果还登上了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自然)》杂志。

周教授的试验是在杭州的菜场做的吗?

现在普遍都用手机支付了,用钞票做试验有什么意义?

……

带着疑问,我联系上了浙大管理学院的周欣悦教授。

周欣悦,1977年出生于四川涪陵,父母都是语文老师,硕士博士都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曾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任职,2015年来到浙大,现任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周教授证实,确实有过这个“脏钱”实验,不过那是2010年在广州时做的。《Nature》的报道,刊登在2017年5月24日,准确说是一篇人物报道,这时候她已经在浙大工作了,《Nature》专门派了摄影师来杭州拍照,网上流传的“脏钱”实验照片,就是在杭州的几个菜场拍的。

为什么8年前的试验和去年的照片,又在网上重新火了?

今年4月浙大要召开文科大会,官方公众号推了一系列文科牛人,周欣悦教授是其中之一,报道引用了她曾经的学术成果。

实验发现 接触脏的钱更容易让人产生不道德行为

我找到《Nature》杂志去年5月的报道,原文标题是《The value of nostalgia in a land of upheaval》(《快速变化的社会,在怎样影响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作者:Flynn Murphy。报道这样描述“脏钱实验”:

在华南一个喧闹的农贸市场里,一名女子买了一公斤绿叶菜。她把一张脏兮兮的10元纸币递给摊主,迟疑片刻后又要了回来,决定再多买两斤,最后付钱离开。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交易。这张脏兮兮的10元钱是被有意弄脏的心理学研究工具,而它的设计者正是附近中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周欣悦。她以这位摊主和另外15个人为被试对象,检验了自己的一个假设:接触到的钱是脏还是干净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扮演买家的是周欣悦的学生,但她事先并不知道这个假设。周欣悦在每个摊主身上重复了检验:先用干净的钱,再用脏钱,每次交易之间至少间隔3天。每一次,她的学生最终都会用正常的钱付款,然后再称一下买回来的东西是否缺斤少两……

周欣悦告诉我,从平均数来讲,很多小贩都缺斤少两。但实验结果也发现,摊主的行为存在一个“微小但可靠”的转变:接触脏钱和多收顾客钱之间,存在联系。

2017年5月,《Nature》杂志派了法国知名摄影师Julie Glassberg来杭州采访。那几天冒着烈日,跑了杭州好几个菜市场,还去了断桥。摄影师一路跟拍,力图还原脏钱买菜实验的真实情景。第一站去的是濮家东村的农贸市场。

关于“脏钱”,周欣悦的团队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实验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人数干净的钱,第二组数干净的纸,第三组数脏钱,第四组数脏纸。

之后,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填写一个问卷:如果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用针扎一个你不认识的小孩子的手?如果你有这个权力而且还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会把一个人的成绩从不及格改成及格?

结果发现,之前接触干净钱的组,需要100万左右才愿意做这些不道德行为,但是之前接触脏钱的组,只需要10万元左右就可以做同样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接触脏纸和干净纸的实验者,就不会产生这个区别。

2013年,周欣悦的这项“脏钱研究”发表在顶级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

周欣悦说,脏钱实验也证明了之前的假设:人们在感知到环境状况不佳的时候,更倾向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应用到金钱上,就是接触干净的钱能激起与公平相关的思想和行动,而接触脏钱则会引发自私贪婪行为。

为什么脏钱会让我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金钱是帮助我们对抗威胁的心理资源。中国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人们缺乏安全感,变化本身就会带来威胁。

最近在研究移动支付下的金钱心理学

免密支付更容易乱花钱

脏钱买菜试验至今已经8年了,现在还有几个人买菜时用纸币啊?

周欣悦说,是的,她的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移动支付环境下的金钱心理学,其中一个关注点是移动支付的快与慢。比如说输密码,有时候是指纹密码,有时候是免密支付。

如果你设了密码,你冲动消费的几率会更低。其实很多年前,刚有信用卡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研究。使用纸币的时候,人们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信用卡和移动支付都鼓励冲动消费。

周欣悦透露,她的研究项目,还包括在触摸屏上买东西,和在电脑上买东西,以及将来在虚拟现实里买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经常说,你学了心理学,还是有可能得抑郁症。你学了营销,还是会上广告商的当。研究消费者心理的人,在消费过程中也不可能完全理性。”周欣悦说自己也会冲动消费,到了双十一也会买买买。“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我肯定也是要搜很多(商品)。我们更多把双十一看做研究机会,第一个研究对象就是自己。

经常有人问周欣悦:你这么喜欢研究钱,是不是很喜欢钱?她往往哈哈一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通常不愿意别人说自己爱钱,好像爱钱就意味着道德败坏。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场合下会有?这些都是我研究的课题。

金钱和心理学一结合,就有很多奇妙的反应。例如穷人家的孩子会把硬币画得比富人家的孩子更大,夫妻生活中经常说钱会影响感情。

周欣悦曾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发表过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2012年,她凭借研究三年的论文题:“金钱可以缓解疼痛,包括生理疼痛和社会排斥的疼痛”,获得了首届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

菠萝科学奖被称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但这项研究并非为了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后来就证实了周欣悦的发现:高收入会降低其他不幸事件带来的痛苦。同样一个威胁,例如头疼,有钱人会觉得生活痛苦增加了19%,而穷人却增加了31%。

原标题: 浙大美女教授透露最新研究:手机支付输密码越方便越容易冲动消费 作者:记者 戴维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