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漆器艺术馆昨天开馆 众多国宝云集
剔红婴戏图盘全国已知不超过3件的“张成造”。
走进这里只需要一个理由:这些漆器太美了
两年前,曹其镛夫妇将家中珍藏30多年的160件(组)中国古代珍贵漆器,捐献给浙博。那年秋天,在浙博开幕的漆器展上,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漆器的古典与唯美,体味到中国古典工匠精神的传奇。
昨天,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专设的“漆器艺术馆”终于正式开馆。
曹其镛夫妇和他们的家人、朋友特意远道而来,曹先生开着玩笑,称这些搜寻自全球、珍藏数十年的宝贝为“乌合之众”。旁人悄悄算了算,这批漆器够得上“国宝级”的就不止20件,若按价值论,当以数亿元计。
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走进这里,只需要一个理由——真是太美了。
开馆展出的“重华绮芳——宋元明清漆器艺术陈列”,以曹其镛夫妇捐赠的漆器为主,增补了一些浙博馆藏的宋元漆器精品。展览分“素彩兼备——宋元漆器”、“千文万华——明代漆器”、“异彩缤纷——清代漆器”三个单元。
这其中,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宋元时期黑漆人物故事纹螺钿漆器等都是稀世精品,尤其是元代雕漆巨匠张成的作品,堪称宝中之宝。
元代,浙江西塘是全国的雕漆中心,有两个著名工匠,张成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后来,张成的儿子张德刚,被明代永乐大帝请进宫,专门给皇家做漆器。
艺术馆中“张成造”的剔红婴戏图盘,一冲眼看,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装菜盘子大小,刻的是孩子们在庭院里嬉戏的场面,是宋元时期很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凑近了看,最细的刀痕如苍蝇腿,密密麻麻的一格一划,井然规整。
浙博工艺部主任范佩玲告诉记者,除了浙博这件,全国已知的“张成造”不超过3件,分别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以及安徽省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曹其镛夫妇2012年的捐赠中,有一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清中期剔红花卉纹舫式香盒,精美异常。昨天,曹先生夫妇为祝贺漆器艺术馆开馆,又向浙博捐赠同款舫式香盒一件,现在,两件藏品成双成对,有意思极了。
关于漆器工艺,今人已经很难想象其复杂艰难,把它归为“古典工匠精神”,时不时拿出来“追念”。
范佩玲说:“古代刷漆,一天最多刷一层,要等干透再刷第二层,遇到天气不配合,得两三天才能自然风干,一件漆器胚胎,需要这样刷500层以上,才可以雕刻。”
所以,古时候制作一个漆器胚胎,大约需要两年,然后再雕刻、打磨,一件普通漆器出炉需历时5年之久。雕刻、打磨的时间也要掌握好,要在漆层软硬度刚好的时候,急不得也慢不来。数百层的刷漆,一刀刻错,全功尽弃。
直到今天,做漆器依然是一件苦活。今天的漆器大师,多集中在北京和扬州,范佩玲曾去扬州考察,尽管已经有了烤箱等专业设备,一天可以刷两层漆,但完成一件漆器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昨天,曹其镛夫妇还将省政府奖励给他们的1000万元奖金一并捐献,用于成立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会。与此同时,“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也揭牌运行。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林梢青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