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儿院开启一厘米“小窗”解决先心病

06.11.2014  10:14

超微创手术正在进行1厘米的切口缝合。

有苹果手机的市民不妨拿出手机量一量,屏幕上唯一的按钮“home”键直径有多长。答案是1厘米。治疗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国际国内心脏外科手术常规切口长度为3-4厘米,而如今,切口只要像“home”键那样的1厘米就足够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率先开展的这项超微创手术,适用于3岁以内所有室间隔缺损的宝宝。正是接受了超微创手术,来自海南省琼海市的乐乐(化名)在术后不到一天就从留观室转到普通病房,短短4天时间,小家伙已经活蹦乱跳,准备出院了。

孩子消瘦总冒汗

被诊断室间隔缺损

昨天上午,在浙医儿院住院大楼6楼病区2号病房,记者见到了2岁的小乐乐。小家伙的状态特别好,眼睛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直直的坐在病床上挂吊针,一点都没有经历过大手术该有的虚弱。昨天是她手术后的第五天,乐乐的爸爸告诉记者,手术后不到24小时,乐乐就从留观室转到了普通病房,这还没几天,不挂吊针的时候她就已经能蹦蹦跳跳了。

女儿两岁了,这两年来我们竟然一直不知道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直到前不久,我们发觉孩子总是冒汗,平时都不怎么活动也能出不少汗,带到琼海当地的医院检查,医生用听诊器听出孩子心脏有杂音,进一步超声检查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乐乐的爸爸许先生说。

一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要打开胸腔做手术,夫妻俩紧张得够呛。带着孩子跑遍了当地医院,被告知除了做大切口手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许先生本是杭州人,夫妻商量着要不回杭州来想想办法。没想到来浙医儿院的第二天,大外科主任兼心胸外科主任张泽伟就收治小乐乐住院并提供了手术方案。

7个先心患儿

在浙医儿院接受超微创治疗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浙医儿院已经率先开展心脏微创手术,室间隔缺损的患儿通过手术,只留下4厘米左右的切口。这一技术曾吸引德国专家前来杭州取经,并推广到德国儿科心外科手术领域。紧接着,德国医生又将“4厘米切口微创手术”推广到俄罗斯、巴西等国家。

五年后,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从微创进阶到了“超微创”,从4厘米缩短到了1厘米。

今年起,张泽伟主任经过几年的摸索,对原有微创手术进行多次改良,创新性地提出了“经肋间小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超微创技术概念”。此技术将此前国内、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常规的3-4厘米切口降低到1厘米。

在浙医儿院6病区,包括小乐乐在内的7个孩子接受了超微创手术,他们中有6个女孩,一个男孩,年龄最大的2岁11个月,最小的1岁2个月。因为创伤极小,孩子们术后都恢复得很快。

在1厘米切口下

不流血做“超微创”手术

那么手术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李建华特别拿出了一个心脏模型为记者演示。

我们经过肋间采用1厘米的超小切口来取代目前常规的3-4厘米切口,用心包悬吊取代组织撑开器,避免了对肋骨以及肋间组织的创伤,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通过导丝诱导,将大小合适的伞片固定在膜周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将缺损完全封堵起来。”李建华说。

传统手术与超微创手术的区别在哪儿?

李建华介绍,整个手术不用切开胸骨,对肋骨没有任何破坏。手术对患儿打击小,因为不需要体外循环,从而避免了心包引流管等介入性医疗操作。让很多父母欣慰的是,手术切口小,几乎是“无血手术”,避免手术过程中因为输血产生的并发症,关键还不会影响患儿的外形美观。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王雪飞 马寅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