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农信:多措并举助力金融扶贫
浙江农信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多措并举助力金融扶贫工作,在为低收入农户“输血”的同时,不断提升其“造血”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全省消除“4600”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找准抓手,以丰收爱心卡为重点,“贷”老乡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在金融扶贫的过程中,始终树立以金融促进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原来扶贫小额贷款的基础上,创新方式、优化渠道、提升功能,推出了丰收爱心卡。该卡是省农信联社与省农办联合推出的面向低收入农户,具有低收入农户身份识别和信贷、结算等金融功能的综合性创新产品,得到了中农办的充分认可。从2014年末开始,省农信联社就将全面推广丰收爱心卡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走访了全省176万低收入农户,并在此基础上发放丰收爱心卡135万张。共投入了农信干部1万多人,制卡、发卡等资金成本近3000万元,是近年来浙江农信行动最快、效率最高、投入较大的一项支农工作。目前,扶贫贷款余额15亿元,支持低收入农户3万户。
二是当好帮手,以产业帮扶为根本,实现自我造血自我扶贫自我发展。 从点上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帮扶的同时,积极从面上加大对低收入农户所依赖的整个产业的支持,做好参谋、当好帮手,发挥农业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选派1000余名优秀农信干部到乡镇担任普惠金融特派员,帮助落后村结合自身条件和产业优势,引导其搞致富项目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使农户能通过产业的扶持,把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真正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如针对兰溪岭脚村水果产业较好的情况,指导当地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旭重岭”商标品牌,改变原来用别人的牌子出售自己产品的状况,户均收入在原先基础上增加2000多元,对当地农户的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做好助手, 以渠道建设为纽带,提升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要致富、先修路”。在金融扶贫中,要修的路就是金融基础设施,浙江农信不断加大偏远山区海岛的金融服务渠道建设,成为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的好助手。不断优化网点布局,率先全省银行业完成全省8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建设任务;在较小和偏远的村,因地制宜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建立农信服务点,共建成农信金融服务点26356个,覆盖率93.73%,按照全省800万农户每户每月支取一次现金,每次往返5元交通费来测算,仅交通费一项就可为全省农民每年节省费用近5亿元;探索“自助+人工”、“错时+延时”的“农村金融便利店”,建设农村金融便利店1625个;对确实不适合设置各种“点”的地区,配备流动服务车,采取定点定时的流动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百姓办理业务的时间和成本,为偏远地区出行不便的低收入农户提供“零距离”贴心金融服务。如温州地区10辆流动金融服务车,去年累计进村进社区服务近1300次,受理业务近10万笔。
四是勇当推手,以公益救助为辅助,提升低收入农户再发展能力。 在“造血式”金融扶贫的同时,对于因病、因残等原因导致没有能力创业致富低收入农户,通过开展公益事业,力所能及推一把、帮一把,让社会多一点关爱,添一份和谐,也让其有再发展的基础的能力。自2012年起,省农信联社在出资1亿元成立“浙江农信慈善基金”的基础上,每年捐赠550万元支持造血型扶贫基地等慈善项目,在全省共安排了28个种养殖扶贫基地,由扶贫基地发挥产品、技术、服务、信誉和销售等优势,联接广大农户,免费为困难户提供种苗、种禽,发展生产,带动1708户贫困户进入“造血型”脱贫行列,项目的辐射成效明显,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救助生产型扶贫是对传统社会救助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实现了由单纯生活救助向生产救助转变,由资金救助向项目救助转变,由传统的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在浙江慈善界有着很好的口碑,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优秀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