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多家博物馆成“纳凉地” 评论:宜疏不宜堵

18.07.2015  13:44
这几天,山东济南热成了“大蒸笼”,有凉气的地方成了“风水宝地”。随着越来越多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既能在课本之外学到知识,还有免费的凉爽空间,让家长们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既省钱又省心的寓教于乐方式。上周末,记者走访了济南多家博物馆和科技馆,发现在参观之外,很多人来此休闲纳凉,而且不仅仅只是带孩子的家长。    (7月16日《济南时报》)

  也许正应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的坊间侃语,包括超市、书店、银行、博物馆等冷气开放的公共场所,都成了炎炎夏季人们纳凉去处。如何直面和善待这些“蹭凉族”,“”验着这些公共场所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与道德素质。笔者认为,鉴于避热趋凉乃人性本能及人之常情,对“蹭凉族”的行为应多些理解包容和顺势引导,宜疏不宜堵。

  正如山东省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所言,“博物馆属于公共场所,就是为市民服务的,这里凉快大家都知道,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阻止人家来参观吧,所以只要不发生不文明现象,我们一般不会进行劝阻”。这显然是对公共场所公益属性及人们避暑纳凉生理诉求的一种明智与理性认知。而三年前发生于重庆市北碚区那桩“母女因到某银行躲雨遭保安驱赶”的事件,就曾引发网民的吐槽批评和舆论质疑。

  诚然,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功能和规章制度,“闲人免进”似应成为保障正常工作秩序和出于安全考虑的一般性约束原则。但面对避暑躲雨等突发或临时性的特殊情况,选择在确保公共场所安全前提下的“高抬贵手”,则不失为入情入理的机动灵活。且不说许多地铁、地下商场和停车场等地下设施,都被列入战争状况“防空避所”,即便是对于人们的常见性“内急”,许多城市机关也都打出有“内部厕所对外开放”的温馨提示。这不仅是出于对民众健康的尊重与关怀,更是扩大公共场所服务功能的便民举措。包容博物馆成“纳凉地”,也是出自同样的道理。

  没规矩不成方圆。满足人们避暑纳凉的生理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公共场所的秩序管理,更不意味着“蹭凉族”可以在此随心所欲地吃饭睡觉、嬉戏打闹,甚至损害公共财物。必要的提示、劝导和监督不可或缺。这一方面呼唤纳凉者的自尊自律、遵章守纪,别“”丢了文明与脸面,更不能做出妨害公共秩序的出格之事;一方面需要管理者的因势利导、仗义执言和敢于履职,不能漠视和放任公共场所的无序状态。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里,博物馆也许是一个日常性的偏冷所在,盛夏时节市民趋之若鹜,恰可成为其扩大宣传、招徕观众,借以提升市民艺术品位的难得时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或可让对空调感兴趣的“蹭凉族”,逐渐演变成为对展览有兴致的“爱‘博’人”。这需要博物馆管理者的思路创新和行为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