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协坚持10年开展“送欢笑到基层”活动

16.07.2015  12:43

  10年,2万多名曲艺工作者,走过全国29个省区市,演出203场,为215万名观众送去欢笑。这一串数字是中国曲艺家协会10年来开展“送欢笑到基层”活动的浓缩,也是曲艺工作者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写照。中国文联以此品牌为基础组织了“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演出活动。

  是舞台,也是心灵的归宿

  时间倒回2004年12月24日。当晚,中国曲协组织10名曲艺家到北京市朝阳区佳城广场建设工地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上一台义务演出。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对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并作出批示:“由中国曲协组织一个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一样,每年到基层演出十几场,一定受欢迎。同时也是一种示范和倡导。”2005年4月5日,“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正式启动,这一坚持,就是10年。

  说起组织10年前的那场演出,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仍然感慨万千。当时很多演员的目光集中在光鲜的大舞台上,只是为了露个脸、亮亮相。他回忆,文艺界流行造星,港台风、哈韩风强劲。“一时间,传统艺术仿佛被时尚抛弃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也过时了,说出来都会遭人撇嘴。”他说。

  这让姜昆感到难过,同时又充满迷茫,他经常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了?直到站在“送欢乐到基层”的舞台上,听到台下无数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他才真正找回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搞清楚了文艺究竟是为了什么。“不是追逐光鲜的大舞台,更不是追逐金钱名气,文艺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姜昆说。10年来,越来越多的演员认识到文艺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文艺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成为大家心中最坚韧的力量。

  有欢笑,还有温暖的力量

  “在阿尔山林场演出时,台下只有为数不多的林场工人,可当我看到他们仰着头听得那么专注,用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使劲鼓掌,笑得那么高兴时,我明白基层需要我,我应该走下去。”71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近年来下基层演出100多场,而且她依然乐此不疲,时刻准备再出发。

  10年来,曲艺人北上广袤黑土地,南下滨海鹿回头,东登海岛夫妻哨,西赴岭南百色山。曲艺家们涉农田、进课堂、下矿井、走军营,为观众们送去阵阵欢笑,也让他们收获了温暖和幸福。

  2009年春节前夕,曲艺家走进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擂鼓镇,在那里举行了一场慰问演出。当张保和表演陕西快板《中国雄起》时,场下一位羌族汉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举起双臂,大声高呼:“中国加油!四川雄起!

  “送欢笑到基层”活动集结了众多知名曲艺家以及数百名优秀曲艺表演艺术家,在节目安排上也是形式繁多、灵巧生动,并且充满新意。“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不服老,要演出,还要能拿得出新活。”刘兰芳说,但对于70多岁的人而言,背下几千字的评书文稿的确不易。“怎么办?就坐在公园里,背不下来不回家。”刘兰芳说,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自己要把这个责任担当好。

  是历练,更是人生的升华

  “我的一生有很多坎坷、曲折,遇到过很多难题,什么时候能够让我忘掉这些?那就是走上舞台的时候。看到那么多观众,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冷严冬,坐在大空场上,高高兴兴地等待我们的到来,这时候我认识到文化艺术的价值。”姜昆深情地说。

  正因如此,更多曲艺工作者主动加入了进来,使“送欢笑到基层”有了更持久的动力。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积极参与,常常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或者放弃具有丰厚报酬的商业演出机会,深入基层,饱含感情、充满激情地为观众演出。

  “百姓堆里故事多,变成评书来演说。”刘兰芳说,近年来,她写了好几部新书,如《抗联英雄杨靖宇》、《罗马军团消失之谜》、《尧母大传》等,都是在基层演出过程中激发的创作灵感,又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写就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扎根沃土,才能写出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评书。”刘兰芳说。

  “送去欢笑的同时,也是我们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创新、去学习的过程。”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刘全利说,当他到学校慰问演出时,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有了灵感,创作了《同桌的你》。“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节目不断演出、修改、提高,这样才能经受住观众的检验。”刘全利说。

  “‘送欢笑到基层’是给曲艺家以及更多文艺工作者搭建的舞台,实现了演员在人民群众中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同时也给演员开辟了一个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大道理,看看老百姓期待的神情,人与人之间朴实真挚的交流,胜过了千万句说教。”姜昆说,当真正深入到老百姓中去,就会深深懂得如何热爱人民,怎么把文艺献给人民。

  “艺术只有为人民服务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在舞台上的持久。为老百姓演出是曲艺人的天职。”姜昆说,这不是冠冕堂皇的话,是10年来2万多名曲艺工作者领悟到的实实在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