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胎重塑一家人

01.01.2016  11:40

  12月29日,在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青山善云坛,许良国父子正在进行一项传统而又神圣的活动----泥塑雕像,这座财神像高5米,是浙北地区最大的财神像。许良国说,现在能用传统工艺做出如此大型泥塑的艺人原来越少,自己必须精益求精。

  当人们沉浸在新年到来的喜悦中,许良国则陶醉在自己的又一尊泥塑雕像作品里,他时而沉思端详,时而补上几刀。许良国塑的是浙北地区目前最大的一尊财神像,他说,现在能用传统工艺做如此大型塑像的艺人越来越少,自己必须精益求精。

  许良国是在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沙滩村的一位农民,从事民间塑像三十多年。他雕的像大多是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神情逼真,技艺精湛,令人叫绝。

  在沙滩村的两间不起眼的屋子,里面摆放着各式人物的泥塑,造型迥异、生动传神,几位师傅正在专心地劳作。屋外的空地上,井然有序地堆放着制作这些雕塑的原料及工具,还有一些精心打磨的样品——这里便是许良国的泥塑工坊。

  许良国出身泥塑世家,自幼喜欢画画。在父辈影响下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许良国经常捏一些小泥人、小泥动物玩,十来岁时已经将泥塑捏的有模有样。高中毕业后,他被选拔进了南浔春光越剧团,担任舞台布景设计。后来,剧团不景气,许良国回到了埭溪的一家服装印染厂做图案设计,期间还去上海接受专业的培训。这一做就是7年。工作之余,一把竹刀,一把刷子,一抔黄泥,几把刮刀,许良国始终坚持他的泥塑梦想。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中西人物等,在他的手上,一件件艺术品被打磨得栩栩如生。

  有一次,许良国看到附近一座千年古刹内,正要对一座彩塑佛像修复,许良国毛遂自荐,没想到一经他的双手,佛像焕然一新,村民纷纷赞叹“天衣无缝”。从此许良国便声名大振,并且开始真正走上了与泥为伴的雕塑人生。三十多年来,他练就一手塑像绝活,江南、苏北等地不少寺庙道观、古建筑里都有他塑过的泥像。

  泥塑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民间艺术,上溯至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达到顶峰。但泥塑的工序却十分复杂,从准备稻草泥开始到立架、上泥、修光、补缝、封漆、上腻子直至打磨、勾底、沥粉、贴金,前前后后耗时少则几个月,多则三年。现代泥塑与古代泥塑在工艺上变化不大,每一道工艺都需要娴熟的技巧与耐心。

  在雕刻大型塑像时,许良国要将20吨的泥一点点砌在雕像表面,汗水将衣服浸湿。在小模型最难的塑造阶段,手指的力度掌控稍有偏差泥块就不能成型,一切都要重头再来。许良国说,泥塑艺人要有雕刻技艺和美术绘画、色彩搭配等综合知识功底。为了积累素材激发创作灵感,许良国坚持阅读史书、作画笔耕不辍。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山西、甘肃敦煌等地,细细观摩历代传世的佛像和壁画,悉心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泥塑可以说是他的生命了。”妻子沈水妹说。

  “传统工艺制作出的泥塑,只要不遇水,多少年都不变。”许良国说,“这个活儿祖传下来的,不管有没有市场都不能丢。”但传统的泥塑工艺想找传人太难了,一方面是学习周期长,学会容易学精难,很少有年轻人吃得了这份苦,耐不住寂寞。有的学了十来年的,也未必能独立塑像。特别是大型的塑像,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根本拿不下来。

  许良国认为,泥塑佛像包含深厚民间文化,等待挖掘、保护和传承。与其他许多民间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相比,许良国要欣慰得多。自己的一双儿女不仅都考取了中国美院,而且还十分热衷这项传统艺术。儿子许明笙今年24岁,美院一毕业后,放弃高薪的城市生活,回乡跟着父亲学塑像。对于这位90后的传承人来说,学院派艺术风格和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结合,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现在是越做越喜爱了。”许明笙说。

  “只有留得住人,才能留得住传统工艺。”许良国已经将自己的泥塑技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家乡能建一座泥塑艺术馆。让更多人的看到他的泥塑艺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雕刻大型塑像时,许良国要将十几吨的泥一点点按压在粗坯上,一步步完善泥塑各部位的型体塑造。几十年经验下来,对一般熟知的人物塑像,许良国根本不需要图纸,立形全凭脑海中构思。

  棉花泥是泥塑工艺里重要的一道工序,许良国用双手五指叉开将棉花与泥料搅匀,再穿上套鞋不断在泥上踩踏。加棉花的目的是增加泥的韧劲。和泥和砸棉花要反复进行,才能保证棉花与泥融为一体。

  泥胎在完全干燥后,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裂缝 。许明笙用补缝膏一点点修补。再用粗砂布将缝隙周围残留的补缝膏修磨平整。

  对一些复杂的人物泥塑,需要先构思好造型,再在纸上勾画出蓝图,许良国的许多塑像创作都融合传统文化和自己的创新元素。

  许明笙的妻子朱悦也是90后,毕业于中国美院毕业服装系。现在,他们一起回乡跟父辈学习泥塑。

  殿里的泥塑一般都在5米以上,工人上下要爬梯子。让许良国欣慰的是,干了30年的泥塑,他塑过的像也是成千上万,技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许良国父子正在对一尊大型雕像打磨修补,塑这样一座像,需耗时一年半时间。期间需要反复修光打磨。

  12月30日,许良国父子带领工人们正在给泥塑上彩绘。这也是泥塑最后的工艺,接下来经过敷面漆、贴金后就可以完工了。

  许明笙正在给泥塑上修光。泥塑艺人是一个全才,不但要会绘画、书法,同时还是泥瓦工、砖工、木工,甚至粉刷、雕刻等技艺也都得会。

  许良国的妻子正在一小塑像上绘彩。经过“着装”后,人物变得生动传神。至今行内都流传“三分坯子七分绘”的说法,足以见绘彩的重要了。

  许明笙正在给泥塑上面漆。泥塑艺人是一个全才,不但要会绘画、书法,同时还是泥瓦工、砖工、木工,甚至粉刷、雕刻等技艺也都得会。

  在浙北偏僻的小山村,许良国一家坚持泥塑手艺三十年。对一家人来说,这手艺是祖传下来的,不管有没有市场都不能丢。

  许良国正在指导儿子塑像。儿子许明笙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基本功扎实,跟着父亲学泥塑才一年,已经能够独立上手。“一个能出师的泥塑艺人一般都需要经过10多年的磨砺”,许良国说。

  许良国创意制作的一座雕像,坐落在沙滩村村口,如今成了村里一大景观。许良国说,这座雕像创作取材于汉代铜镜里的神兽造型,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