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门道 乡风更和谐
浙江在线5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许雅文) 乡村的变化,每天都在上演;基层的治理,正在不断演进。基层矛盾怎样化解,“美丽乡村”如何建设?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方式,为改善农村风气、构建和美乡风提供了方法与思路。
宁波:建设“四个平台”
推行智慧治理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省编办统一部署,制定下发《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工作导则》,指导、组织全省各地推进“四个平台”建设。
宁波紧扣上级部门改革要求,总结近年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做法,并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开展集成创新,建设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努力形成富有宁波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其中,综治工作平台主要发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综合协调作用,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统筹司法所、人武部、信访和公安派出所、检察室、法庭等工作力量,形成统一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平台,承担基层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禁毒戒毒、司法调解、反邪教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
市场监管平台依托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加强与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和农业、卫生等机构的协作联动,维护市场秩序,改善营商环境,保障经济主体正常开展活动,形成统一的乡镇(街道)市场监管平台,承担面向企业和市场经营主体的行政监管和执法功能。
综合执法平台依托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统筹乡镇(街道)安监、环保、村镇建设等机构以及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的执法力量,形成统一的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平台,承担一线日常执法巡查和现场监管功能,加强行政执法协调指挥,完善协作配合机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平台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统筹加强相关基层站所及家政、养老、志愿者等社会服务组织的协作联动,形成统一的便民服务平台,承担基层各类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功能,切实办好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着力推进一窗受理、协同办理、限时办结,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
桐乡:首创“三治合一”
群众自我管理
2013年,桐乡在高桥镇率先试点“三治合一”(法治、德治、自治)工作,建立百姓参政团开门让百姓参政议政,发展百事服务团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成立道德评判团把是非曲直交公众评判。
随着高桥镇试点成功展开,“三治合一”在桐乡市也得到推广,每个地方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对高桥模式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凤鸣街道组建了覆盖全街道的“三团一站”,在原来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基础上,增添了村民法治驿站;
梧桐街道环南社区也不落人后,亮出自己的自主创新的“作战图”——“三五”工作制。形成了“5号我计划,15来自理,25环南行”的网格化常态工作机制;
乌镇在开展“三治”工作时,则保持了旅游名胜区的“本色”,发起志愿者建立了一支找“碴”队伍一起来找碴,让村民成为“文明旅游”的督察员,这为乌镇打造“中国旅游第一镇”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桐乡首创的“三治合一”模式不仅完成了对“枫桥经验”的继承,还对该模式进行了完善和拓展。
利用法治强保障,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法律手段定分止争;通过德治扬正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切实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着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依靠自治添活力,充分发挥自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正是在“三治合一”社会治理模式强有力推动下,桐乡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铿锵有力。
德清:“乡贤参事会”
村事好参谋
德清“乡贤参事会”是发源于民间的农村治理模式,主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借助本土、外来、外出乡贤的集体智慧,协助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德清还出台了实施方案、章程和管理条例,对乡贤参事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如今,“乡贤参事会”已经在德清发展到近60个,参事1756次,服务2338次,受惠群众达9万多人次,成为德清各个村里有名的智囊团、连心桥、助推器和减压阀。他们不仅架起了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桥梁,也凭借自身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成为乡风培育过程中最鲜活的教材。
“乡贤参事会”的千余名乡贤,活跃在德清农村,通过开展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成为村两委的好参谋,更受到村民的欢迎。禹越镇钱塘村乡贤沈国良在家乡办厂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新安镇下舍村乡贤沈世晨出资帮村里修路,雷甸镇洋北村乡贤参事会组建了“德清嫂”美丽家园行动队、“新财富”兴业帮扶指导队、“老娘舅”平安工作队、“喜洋洋”文化社等4支乡贤服务队,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