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治污转向系统治污 侧重城市转向城乡统筹 济宁重现清流润民心惠民生

03.06.2016  02:26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雁凌 董若义 通讯员卢兴鲁 王冲

  山东济宁因水得名,因水而兴,而今更是因水而荣。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境内,南四湖作为重要的调蓄水库,其水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

  为确保一泓清水顺利北上,多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水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来抓,持续开展流域治理,健全完善“治用保”体系,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竖起了绿色屏障。

  打造深度治污体系

  济宁市水域面积广阔,横跨黄、淮两大流域,辖区南四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承接苏鲁豫皖4省32个县市区的客水。流域人口密度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加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水污染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时,济宁市辖区调水沿线污染十分严重。“当时53条汇入南四湖的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局部湖区COD高达上千毫克/升。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相当大。”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向记者回忆。

  为改善流域水质,济宁市先后投入资金逾百亿元,上马大批治污工程,治点源、控面源、建湿地,全方位推进。

  到2012年,济宁市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的119个项目已全部按期建成,13处南水北调省控考核断面全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南四湖内5处水质监测点全部稳定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要求,辖区水质整体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

  为巩固治污成果,确保南水北调流域水质稳定向好,济宁市研究制定了《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等系列文件,强力推进流域深化治污。

  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市级领导担任跨县(市、区)河流河长。建立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考核标准,对月度监测结果超标的,实行挂牌督办、区域限批。水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完不成任务书就交辞职书。

  刘云廷向记者介绍,立足辖区产业结构偏重的实际情况,济宁市积极放大“治用保”效应,探索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治污工程链条、加严织密治理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新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分散治污向系统治污、从侧重城市向城乡统筹、从满足达标治理到水生态建设的“三个转变”,建立了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的深度治污体系。

  治污推动转型升级

  2006年,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颁布实施,当时国家的造纸企业COD排放标准为450mg/L,但山东省的新标准要求降至100mg/L以下,这对省内许多造纸企业犹如“晴天霹雳”。

  “治可能会死,不治一定会死。”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纪飞介绍,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太阳纸业开始了长期的治污探索,到处寻访先进技术,终于在2007年,使废水排放稳定达到要求。

  面对日益加严的环境标准,太阳纸业进一步谋划转型升级。2009年,公司淘汰了麦草浆生产线,2010年进一步淘汰了废纸制浆和板纸生产线,实现了原料结构质的转变。2011年,公司一次性投资3亿多元,进行资源整合升级。

  “太阳纸业在环境标准的倒逼下,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环保瓶颈问题,极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走上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路子。”太阳纸业环保节能部主任王伟对记者说。

  持续推进的水污染治理,不仅推动了企业乃至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升了区域发展水平。

  例如济宁市微山县近年来积极改变传统渔业模式,在严守生态红线、保障湖区水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低碳、绿色、环保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微山县已初步建成光电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九大产业园区,中国钢研、中广核等一批重量级企业集团和国内五百强企业纷纷入驻发展。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济宁市平均水平。

  环境改善惠民富农

  位于曲阜市城区东南角的蓼河湿地本是一片采煤塌陷地,昔日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近年来,曲阜市累计投资十余亿元,全力打造综合性湿地公园。

  记者日前在蓼河湿地看到,尽管不是周末,湿地公园内的游人仍然络绎不绝。

  目前,济宁市南四湖流域有自然湿地226万亩,建成和修复的人工湿地达46处,总面积逾25万亩。

  位于济宁市城区东部的府河,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正在河边遛弯的市民吴先生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以前这条河又黑又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治理好了,跟公园似的,一到晚上,来散步游玩的人成群结队。

  吴先生指着河对面的一片楼盘告诉记者,这处楼盘打的招牌就是“河景房”,尽管不在市中心,但房价却与中心城区看齐。

  提到水环境质量改善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微山湖区的渔民们感受最深。在微山岛土生土长的杨承超告诉记者:“2002年以前,别说捕鱼了,下湖都熏得难受。

  由于湖区水质严重恶化,微山岛上大部分靠捕鱼为生的村民只能外出谋生。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启动后,湖区周围的污染源大大减少,湖区水质逐渐转好。2006年开始,湖区的渔民们又陆续回来了。

  为了保障湖区水质,微山县积极引导渔民转型,大力推广清洁生态高效养殖,做大做强一系列生态品牌,不仅增加了渔民收入,还不影响湖区水质。

  湖区生态越来越好,也催火了生态旅游业。现在,微山岛景区成为了国家AAAA级景区,岛上不少渔民因而纷纷转行。微山岛镇生态旅游业年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