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水铸就生态屏障 浙江遂昌一江清水送下游
中新浙江网8月11日电(记者 胡丰盛)10天,拆除22座浮动渔排,拆解142艘“三无”船舶,清除10多万平方米违规网箱……近日,记者在浙江遂昌采访时发现,乌溪江库区开展的“水上三改一拆”,正让当地的湖光山色更美,水环境更佳。
钱塘江源头之一的乌溪江库区,是衢州市区及下游近百万群众的饮用水源地。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治水对遂昌而言,更是一种来自天然的使命。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每一个称谓都足以证明遂昌治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自从2012年起,这里就自发进行着一场被定义为“战略”的治水。正如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所说:“两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出遂昌”。
一江清水送下游
水,是遂昌的金名片。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这里溪流纵横,拥有大小河流1467条。柔情亦奔放,水域亦极美,其中湖山为最。诗云:“秀山丽水碧云天,栗馥鱼肥沐暖泉,客问何方神羡地?乌溪江畔好湖山。”坐落于浙江第三大水库乌溪江库区边的湖山乡,就是凭着绝佳的水环境,拥有了众多诱人的旅游胜地。
然而,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私设渔排网箱、非法捕捞,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之美。
“22个鱼排上的垂钓者,不仅吃喝拉撒全在库区里面,鱼饵袋、塑料袋、烟盒、啤酒瓶等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严重污染了乌溪江水库的水质。”湖山乡村民王文瑞对此是捶胸顿足,他说,在钓鱼爱好者的周围,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垃圾随处可见。
“大小鱼通吃的灯光诱捕,更是让鱼类断子绝孙,使得水中生物食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乌溪江渔业养殖公司的总经理周春芳说。
于是,为保护水生态环境,一场特殊的“水上三改一拆”行动开始打响。
“我们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湖山乡党委书记孟晓明说,为送一江春水给下游,他们制定了《乌溪江库区(遂昌段)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当地县领导亲自挂帅,水利、交通、“三改一拆”办等单位和湖山乡政府联合上阵,按照“属地管理、以补促拆、标本兼治、综合考评”的原则,全面开展库区综合整治。
库区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后,党员在库区综合整治中起了带头作用。
湖山渔业养殖公司的员工黄应瑶,舍弃了一天出租渔排近千元收入,率先带头自行拆解渔排船只。珠村畈村的退伍军人、党员谢雷兵在家门口的湖面上搭建了2个浮动平台、4个简易钓鱼台出租给游人垂钓,却也主动签约拆解。他说:“虽然眼前牺牲了个人利益,但库区整治之后,水质变好了,环境变美了,游人会越来越多,得益的还是库区群众。”
截至5月中旬,整治组利用10天时间,拆除22座浮动渔排,拆解142艘“三无”船舶,清除10多万平方米违规网箱,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库区出境水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是遂昌立县之本、富民之基、幸福之源、永续之根。”在遂昌县委主要领导看来,生态就是机遇,致力生态崛起的绿色经济就是遂昌面向未来的“赶考”。遂昌,一直奋斗在路上。
一池废水养活鱼
作为钱江、瓯江源头的生态屏障区,遂昌人是幸运的,不遗余力地保护生态;遂昌人又是睿智的,因为遂昌人知道,在生态文明兴起的大背景下,生态就是最大优势,所以倍加珍惜。
长期以来,工业废水都和“污染”联系在一起。
走进遂昌的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清澈见底的池塘。池边芦苇、野花、杨柳竞相争艳,池中鱼虾、水草、蜉蝣和谐共生。
这让厂里退休的职工傅芝婷也傻了眼。她说,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临溪的遂昌造纸厂(凯恩集团前身),两个车间轮番排放污水,河水碱味刺鼻,黑浪翻滚,因此得名“酱油河”。傅芝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厂里生产的低端产品,一天要排放三次黑滚滚的污水。
以环境为代价,造纸厂不仅濒临倒闭,还被列为全国500家污染最严重的造纸企业,被责令整改。
而今,通过股份制改造,凯恩华丽转身,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特种纸,不仅一举切断污染源,企业还一举成为省清洁生产典范企业、绿色环保企业,并跻身国家高科技企业行列。
公司分管环保的副总经理刘成跃指着池塘边的一根水管说:“池塘有600多平方米,用水量很大,所以我们就用一根水管连接污水处理站,让‘滤’好的污水直接流入池塘里。从去年9月份以来,鱼塘的补充用水都来自污水处理站。你看,水里的鱼儿游得多欢!”
据凯恩公司的在线监测数据显示,公司污水排放口的codcr(指污染的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平均值保持在55毫克/升水平,而国家标准值为80毫克/升。
如今,因为新产品对水质要求更高,凯恩集团关闭两大车间,在更上游的地方新建了花园式厂区。
遂昌多家企业也自发承担起治污、治水的主体责任,不仅为五水共治捐款捐物700余万元,还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发力;全国500强的元立集团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不仅关停年产钢材12万多吨炼钢分厂,还利用余热发电实现90%的用电自给,还建成了全国最长的金属制品产业链;生产工业炸药的利民化工利用本地茶叶、竹叶、野菊米等丰富资源,建设了年产300吨茶多酚、竹叶黄酮、野菊活性成分等机械化学提取生产线新建项目;遂昌碧岩竹炭申报的国家专利超过100项,各项生态、环保的产品赢得市场青睐,成为去年遂昌县企业在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第一家。
遂昌坚持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据不完全统计,遂昌县工业园区曾拒印染、化工、不锈钢处理、氟化工等“两高”行业进入园区投资,拒资达12亿元,这般舍弃为新常态发展赢得了绿色发展的空间。据环保部门统计,2014年,遂昌全年99%以上监测天数空气质量为优良,全县地表水及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县100%以上乡镇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
“遂昌的发展要扬长补短,工业这个短肋要补,但不急于一时。一切有利于遂昌发展生态经济的长处要扬,并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杜兴林对记者说,遂昌要在一产、二产以外寻求自己的长处。
一湖清水出红利
“钱瓯源头筑屏障,两江清水出遂昌”是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常挂在口边的话。
以生态助力,推广“政府买垃圾”、“河长晒垃圾”等特色做法,注重源头治水,如今,这句话照进了现实。数据显示,2014年,遂昌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年均达标率90%以上,5个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出境水质考核常年保持优秀。
可喜的是,尽管牺牲了部分工业,但通过保持好生态,遂昌让百姓的口袋富了起来。
青山绿水、白墙黑瓦……行走在云峰街道的长濂村,宛如走进一幅山清水秀、村容整洁的美丽新农村画卷。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人们口中的“猪粪村”。
早年,村民们穷得叮当响,没有营生出路就靠砍树和养猪卖钱,导致村里的树越来越少,猪粪越来越多,人还没到村里,就能老远闻到一股猪骚味。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遂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金招牌。
耕读气息浓郁的鞍山书院,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夹道而建的古朴农家乐……长濂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鞍山书院、民俗博物馆每日门庭若市,逢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2014年底,该村的集体固定资产超1.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
门前有水、背靠青山,如今的遂昌,春天可赏油菜花,看山看水看梯田;夏天可观万亩杜鹃,或去神龙谷漂流;秋天可采红提和“红心猕猴桃”;冬天亦可泡温泉,尝舌尖上的冬笋。
靠水吃水,有着浙江“小三峡”之称的湖山,正利用湖光山色和温泉资源,打造旅游温泉小镇,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金山银山”。“游客多了,不仅收入会多,村子也越来越干净,家家户户都会成为‘亲水’经济的受益者。”湖山乡党委书记孟兴致勃勃地说。
治水与造景相结合,遂昌正形成生态富民效应。
记者了解到,借助青山绿水,遂昌县正按照国家3A级以上景区标准,整乡整村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片区创建,力争2017年底前培育12个休闲旅游景区化示范村和50个乡村旅游点。
如今,生态效应已逐渐显现:82.3%的森林覆盖率全国领先,195.1万亩的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浙江省第一,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华东几近唯一,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唯一以县域命名……2012年生态文明总指数位列浙江省第一,2013年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今年又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
“人人都在护生态,人人都是受益者,这是遂昌生态文明全省第一的坚实基础。遂昌将更加重视治水工作,构建好浙江省的生态屏障,让天更蓝、水更清、老百姓生活更幸福。”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说,在这片山、云、水所蕴结成的大美之地,生态已成为一种信仰深入人心。
遂昌,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时的嘱托,走出一条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