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水为“媒介” 让华侨“记得住乡愁”——松阳县以“四个一”机制构建华侨治水大舞台
以治水为 “ 媒介 ” 让华侨 “ 记得住乡愁 ”
——松阳县以“四个一”机制构建华侨治水大舞台
【本站7月20日讯】松阳县共有涉侨人员1.2万余人,分布于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以来,该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激发全民治水热情为导向,创新“一份定向捐赠协议、一本河道病例卡、一名治水第一书记、一张水情报告单”等工作机制与载体,以水为媒,化侨为桥,为广大华侨踊跃参与“五水共治”构建了一个大舞台,让华侨在治水中真正记住了“乡愁”。
一份“定向捐赠协议”谱写华侨报效桑梓的“治水情”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为强化治水要素保障,该县创新民众捐赠方式与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五水共治”。对个人或企业捐资30万元以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冠名或立功德碑表彰;50万元以上的由县人民政府表彰;1万元以上的捐款,可以定向捐赠方式用于指定农村或具体项目。2014、2015年全县“两会”期间,共有98位华侨为治水捐款100余万元,其中定向捐赠达72.8万元。制定出台《“五水共治”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资金管理使用程序、方式、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多次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方式向社会公示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并以签订定向捐款协议书、寄送捐款使用明细表等方式,让华侨成为治水资金使用的监督员。
一本“河道病例卡”彰显华侨坚定护水的“使命感”
“清三河”工作启动以来,该县华侨通过“认领”河道,担任“河长”的方式,积极参与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全县共有35名归侨、侨眷、留学生家属认领了30条河道,“包干”治理全流域水环境。创新治河载体,建立“河道病历卡”,华侨“河长”全程徒步巡河,全面诊断河道及两岸500米范围内的水环境状况,亲手绘制河道“水情图”,为河道开具“治水处方”。各华侨“河长”严格落实“一张水情图、一本病历卡、一份任务书、一个时间表、一份报告书”的河道管理制度,徒步巡河320余公里,建立河道“病历卡”35本,查找并根治水环境问题800余个,落实整改763个。目前,该县已顺利完成292公里的“清三河”任务,占丽水全市治理任务的31%。
一名 “ 农村治水书记 ” 打响华侨治水一方的“金名片 ”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治水工作重点与难点,该县先后选派291名副科领导干部、县管后备干部到农村担任“治水第一书记”,参与农村治水工作。推行“三份试卷四道测评”督查机制,即治水工作进展现状、治水日记完成状况及一份工作述职材料“三份试卷”和乡镇领导、村干部、党员、群众“四道测评”,倒逼干部“一线”抓治水。18位“华侨书记”利用自身人脉、资源、技术等优势,严把项目设计、会审、采购“三关”,实现造价、预算、成本“三降”,户均建造成本从8000元降低到5000元,节省资金37.5%。在2014年的治水第一书记民主测评中,18位“华侨书记”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等级,全县35个县级优秀名额中,“华侨书记”占28.57%。截止目前,该县见年计划实施的2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部开工,项目进度全市第一。
一张“水情报告单”激发华侨返乡兴业的“创业心”
该县侨务部门、治水办每季度向华侨寄送治水成绩报告单,向他们传递家乡的“五水共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单内容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养殖污染治理、城市内河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工作进展,及主要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承载着家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等内容的“水情报告单”也成了“田园松阳”建设的宣传单和“招商引资”的推荐表,吸引众多华侨“回乡创业”和观光旅游。2014年以来,该县共吸引华侨回乡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达2.3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188.65万人次,同比增长33.11%;旅游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31.81%,增幅均居丽水市首位,真正实现了“花钱治水”向“治水生钱”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