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八一起义》真迹现身美院
黎冰鸿油画《黄昏出击》。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
本报杭州3月22日讯 还记得课本里那幅反映八一南昌起义的插画吗?它的真名叫《八一起义》,创作者黎冰鸿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代表性油画家,曾长期任教于中国美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
2016年是黎冰鸿先生逝世30周年。在缅怀的温情中,22日9时30分,由中国美院、省文联、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绘心艺魂——黎冰鸿艺术回顾展”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黎先生的油画、速写、水彩、素描等作品167幅,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包括代表作《八一起义》《种玫瑰花的姑娘》《水电站发电了》《版纳艳阳》等。
黎先生一生探索油画的民族化之路,将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他晚年所创作的油画风景,尤注重创造意境。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和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都是黎冰鸿先生的学生。在开幕式上,他们深情缅怀老师生前的点滴往事,称赞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严谨的艺术家,也是爱学生如子、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黎先生用他的绘心艺魂,铸写时代,化育青年,我们将铭心牢记,永以为好。”许江在展览前言中如此写道。
167幅画作,讲述着黎先生的创作生涯。展览一层入口处,可见先生手拿烟斗的雕像,装裱在相框里的一排历史照片和展厅中创作于1955年的自画像,还原先生的风采。他的创作足迹遍及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出访保加利亚,60年代初到云南边陲采写,80年代在海南记录热岛风光,由此诞生了《种玫瑰花的姑娘》和《版纳艳阳》等作品。
167幅画作,流淌着历史。从辛勤拉犁耕种的老农到抗美援朝的正义战火,他唱着一曲人民之歌、革命之颂。
167幅画作,展现着大好河山,记录着生活和发展的脚步,有1975年绿荫笼罩下的《灵隐寺》,有1977年《镇海炼油厂》,还有1982年大漠深处的《敦煌》等,气象万千,丰富多彩。
在二楼展区正中,记者见到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黎冰鸿创作于1977年的油画《八一起义》,它长160厘米、宽125厘米。与其他陈列作品不同的是,眼前的画作前有厚实的玻璃保护,浩繁的人物、壮阔的场面还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那个动人心魄的瞬间。
据了解,此前,该作品一直收藏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本次展览为该画作离馆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这幅画作的边上,则是黎冰鸿创作于1960年的油画《南昌起义》,但只是复制品,真迹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他的学生郑毓敏著文介绍,黎冰鸿共创作3幅表现南昌起义的大画,创作前后历经20年,始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本次展出的真迹《八一起义》是他的第三次创作,也是最成功的一幅;另一幅创作于1959年的《南昌起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开幕式上,黎冰鸿先生的夫人张天虹女士还代表家属向美院捐赠黎冰鸿的油画、水彩、素描、速写等代表作品67件。张天虹女士表示,将黎冰鸿的部分有传承价值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院,是他生前的意愿。黎冰鸿艺术回顾展在美院举办是全家30年来的期待,今天终于实现了。许江表示,这对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学院谱系传承的珍贵资源。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日。
黎冰鸿简介
黎冰鸿(1913—1986),抗战期间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6年到苏北解放区的华中建设大学任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为浙江美院,即中国美院前身)油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等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八一起义》《南昌起义》《我们为正义而战》《水电站发电了》《天池》《黄昏出击》《版纳艳阳》等。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刘杨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