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03.07.2018  17:10

  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守好耕地红线是河南省必须肩负起的重大责任。

  连日来,河南省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组深入全省各地,对耕地保护责任进行目标期中考核。考核发现,中原大地各级政府、各部门、群众之间形成广泛共识,自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护中原粮仓,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作出了贡献。

  目前,河南省耕地保有量1.2166亿亩,比国家下达的目标多131万亩,耕地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粮食产能跨越1200亿斤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紧“篱笆”保红线

  据资料显示,2016年,河南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位居中部六省第一,比上年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  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449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连续的经济腾飞中,耕地如何保护?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治胜介绍说:“河南从扎紧‘篱笆’着手,严格硬性约束,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耕地保护不仅是资源部门的事,更是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事”。今年5月份,郑州市政府召开2017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约谈会,6个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较为严重、整改工作不力的乡(镇、办)党委书记被警示约谈。12个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整改任务重的乡(镇、办)党委书记列席旁听会议。

  多年来,河南省坚持以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来谋划部署耕地保护工作,构建了以耕地保护为首要任务的土地管理格局,确立了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的共同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共识。特别在今年1月,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河南省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耕地保护中的责任和任务,对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改进占补平衡管理、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作出安排部署,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2017年6月,河南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牌2.27万块,签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5.94万份,落实永久基本农田1.02亿亩,超过国家下达目标17.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禁止随意调整,除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优先把城市周边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挤占,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必要的良田沃土。在市、县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基层作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保护措施、权利、义务及奖惩事项等内容。

  建立挂钩机制倒逼耕地保护。河南省明确要求,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努力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管控,逐步实行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推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2016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为6.44%,超额完成4.85%的年度任务目标。实施盘活存量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挂钩机制,从2014年开始,按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5%的比例,下达存量土地盘活指令性计划,积极推动内涵挖潜。对耕地保护任务没有落实的地区,要求占一补二;对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按最高标准的两倍缴纳耕地开垦费。一系列的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建设项目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

  改革创新守红线

  长期以来,河南以占全国6.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3%的粮食,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二名,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作为最宝贵的资源,保护好耕地意义重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保粮必先保地。近年来,河南省以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谋划部署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耕地“管控性、约束性、补救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的六重保护措施。省国土资源厅抓住时机,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切实肩负起守红线与保发展两大重任。

  河南省建立了耕地保护“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明确了各省辖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耕地保护目标在领导干部考核、离任审计中的权重,持续落实市县政府的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广泛开展对包括各地党委政府负责人在内的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保护耕地的意识,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河南省明确,各市、县党委和政府是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保护各项任务负总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国土资源部门全面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主动作为,共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河南省抓住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国家试点的契机,切实推进“多规合一”,项目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深入开展土地利用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建立以县级平衡为主、市级调剂为辅、省级适度统筹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补充耕地统筹机制,全省连续18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2017年,河南省全面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首批45个县实施了51个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20多万亩,占补平衡得到了有效保障。

  今年1月,河南省根据国家要求,改进占补平衡政策,转变补充耕地方式,将以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为主改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等项目新增耕地为主来保障占补平衡。疏通资金保障渠道,多途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激发了基层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动力。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立网上交易平台,规范交易价格,明确交易指标期限,严格交易管理。根据年度补充耕地任务完成情况对地方进行奖惩,加强对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管,实现项目可追溯化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质量。

  “互联网+”护红线

  “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张村永久基本农田里有一建筑正在起建,请你所迅速赶赴现场制止。”日前,商丘市宁陵县程楼乡国土资源所执法人员接到指挥中心的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查看,随后会同乡政府工作人员将违法建筑强制拆除复耕。这是宁陵县国土资源局利用“互联网+”执法监管平台处理土地违法案件的一个缩影。

  河南厅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负责人介绍说,“互联网+”开启了土地执法监察新模式,为耕地保护装上了“千里眼”,实现了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逼出来的“智慧耕保”。新郑市是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发展快,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仅2016年,卫片执法检查就发现违法图斑1051个,面积8484亩,其中耕地面积达6223亩。为解决违法占用耕地这一突出问题,2017年,新郑市国土资源局投资建成了“互联网+”智慧国土综合服务平台,有效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势头。从去年8月开始,河南省国土执法部门融入“互联网+”管理理念,创新技术手段,在39个试点县建设执法监管平台,采用科技手段对耕地进行智能化、大范围、全天候的监控和保护。

  “千里眼”实现全覆盖。虞城县作为全省首批智慧耕地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县之一,投资18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引入“国土卫士”“和对讲”“云会议”3个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与当地农业部门为禁烧秸秆建立的“蓝天卫士”平台相互融合、信息共享,实现了全县区域内耕地监控及执法的全覆盖。在平台上随意调出一个视频点,使百里之外的村庄土地状况一目了然,占用基本农田搞建筑将非常显眼。目前,河南省已建成的“互联网+”执法监管平台普遍与“蓝天卫士”实现对接。预计到2019年底,全省639个乡镇国土资源所将全部配备可视对讲,并与河南厅实现互联互通。

  “互联网+”助力耕地监管。2017年,台前县一个农民因为儿子结婚,在承包地上建房,国土资源部门发现后将其强制拆除,10多万元的建房资金打了水漂。台前县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如果能早发现、早制止,农民损失不会这么大。土地执法监察的目的不是追求拆除违法建筑的数量,而是严格保护耕地。商丘市去年开始在六县三区建设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平台,将指挥中心(12336举报平台)、手机移动执法终端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联结在一起,构架起耕地保护巡查的天罗地网。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省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02亿亩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