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显著

11.03.2016  12:05

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去年建设千亩示范方94个,万亩示范方50个,项目示范面积72.8万亩,辐射推广面积771万亩,粮食总增产6.76亿公斤。同时,通过示范推广雨养旱作、微咸水补灌、水肥一体化等8项主体技术,实现项目区节水2.85亿方。
        河北省是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区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0%,涉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4市和曹妃甸区共计43个县(市),耕地面积3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8%。
        渤海粮仓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河北省中低产地区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河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7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5亿公斤、节水7亿方的项目总目标。
        盐碱地长庄稼不再是梦想
        初春时节,天气还有一丝寒冷。在“渤海粮仓南皮万亩规模示范区”里,上千亩的农田连在一起,从裸露的土地上仍可以看到点点“白碱渍”,昭示着这片土地并不肥沃。但绿油油的麦苗却茁壮而又顽强的生长着,显得生机勃勃,透出一股喜意。
        昔日盐碱地,今朝变粮仓。这一沧海桑田的变化得益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推广和见效。
        河北是国家粮食主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增粮的关键是有能生长粮食的土地,但河北省的滨海平原区基本上属于重度盐碱荒地。“盐碱地不长庄稼”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古训”,当地百姓都不在上面种植农作物,甚至认为改造盐碱荒地是异想天开的“白日梦”。
        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自2013年启动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河北省战略性增粮工程,并连续3年将项目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省领导多次对工程实施作出重要指示,并到现场视察指导,加速推动了项目的实施进程。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思路,项目以“突出协同创新、突出‘大粮食’思维、突出节水优先、突出培育新型主体、突出转化应用”为基本原则,通过“粮田增粮、棉田增粮、替代增粮”,“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技术路径实现增粮节水目标,全面提高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项目要求组建创新团队,构建服务体系,选建示范基地,创新管理模式。
        2014年项目共设立了13个重点先行示范县,示范推广了8大主推技术模式,即改土增粮技术模式、抗逆高产作物新品种示范模式、微咸水补灌吨粮技术模式、微灌水肥一体化超吨粮技术模式、雨养旱作亩增粮百公斤技术模式、棉改增粮技术模式、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农牧结合技术模式;建立了种业、专用肥料生产及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和多元化推广5个服务体系。2014年项目共建成22个省级千亩示范方,13个万亩辐射区,推广辐射面积180万亩,总增产粮食2.65亿公斤,节水1.2亿方,节本增效4.92亿元。
        按照“2014年打基础,2015年扩范围、2016年全铺开、2017年搞总结”的要求,2015年将项目区由13个重点示范县扩展到43个示范县,并分层次设立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类课题,分别注重于增粮节水技术储备、先进适用成果中试转化、成熟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推广。
        2015年项目工作按照“树立新理念、构建新布局、打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强化新支撑”的6个新要求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保口粮绝对安全,保谷物基本自给”。
 创新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中,河北省组建了渤海粮仓创新团队:一是以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项目区地市农科院等单位为主组成的技术研发队伍,组织开展适宜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技术集成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成果支撑和咨询工作,提供技术储备研究,突出区域特色,解决从概念到原理到技术的关键问题,满足科学、技术、经济和机制的可行性;解决共性问题和生产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满足农民和市场需求。二是以省农业厅、市、县农业局及新型经营主体技术人员组成的推广队伍,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项目工作在2015年实现了项目区的全面覆盖,每个县主推1-2个技术模式,主要开展了旱作农业、多水源利用、微咸水补灌、粮草轮作、农牧结合、杂粮轻简化、棉麦双丰等技术模式的推广辐射。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河北省农业的节本增效。三是省、市、县、乡政府主管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组成的管理队伍,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与监督工作,建立先导型科技示范园区。团队以县为单元组建科技特派团,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衔接协作。
        为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创立了“百千万”示范推广法——百亩核心区重在实验数据的获得,千亩示范方重在展示技术效果,万亩辐射区重在为农民增收增效服务,并在“百千万”基础上实现技术模式的放大推广。
        2014年项目确定了13个有代表性的先行重点示范县,2015年项目在43个县全面铺开,其中重点示范县按要求设立了百亩核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辐射,一般示范县按要求建立了千亩示范方,并鼓励建立万亩辐射区。各示范县与技术力量结合,围绕“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区”开展工作,推广适宜主体技术,明确技术负责人,明确实施地点。
        通过“百千万”工作法,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使项目区主体技术的示范效果得到充分展示,2015年项目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超过700场,培训农民超过7万人次,既展示了技术效果,又实现了主体技术的逐级放大,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016年是渤海粮仓主推技术模式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的年份,河北省将进一步完善各区域主推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千亩示范方和万亩辐射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使主推技术模式在适宜推广区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创新项目管理和服务模式
  科技示范工程落地生根,进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必须改革创新,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模式。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河北省创造性地采用“县域总指挥+科技特派团+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模式。县长或主管县长任县域总指挥,技术负责人任科技特派团长,成员由市县有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与技术依托单位技术人员组成;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的法人实体,主要承担千亩示范方建设等工作。
        项目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示范平台、京津成果转化的承接平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以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技特派员队伍为技术,聚集农业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团队、科技企业和新兴业态,建设了沧州南皮、邢台威县2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模化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探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更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工作,扩大了项目影响,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河北渤海粮仓项目积极发展施肥、农机、植保等专业化市场化组织,以创新团队为技术支撑,结合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推广等体系,与创新型企业如中化化肥、领先生物、肥尔得公司、中友机电等大型肥料、农机公司结合,为项目区开展全方位、无缝隙、保姆式服务,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体系支撑。
        通过项目实施,河北省形成了5个服务体系:一是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由河北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产学研相结合、政技物相配合,实现技术直销。二是种业服务体系,在南皮建设了特种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玉米异交不亲和无隔离良种繁育基地。三是专用肥料生产及施肥技术服务体系,在河北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指导下,与相关肥料企业相配合,改造升级,生产适合项目区所需要的专用肥和生物菌肥,并与地方推广部门和服务企业合作,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体系。四是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服务体系,由河北农科院植保所负责,与地方农业植保部门、企业合作,构建保姆式植保服务体系,主要负责项目示范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工作。五是农机服务体系,由河北农科院负责,与中友机电、基地园区企业合作,主要负责农机农艺结合、农机产品配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工作。
        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教授认为,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以“供给侧”理论为指导,提升中低产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要以土壤改良和节本增效为突破口,推广节水节肥生态健康型粮食生产技术,弱化绝对粮食产量增加,根据水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生态红线、农业结构统筹考虑粮食生产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河北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曾坦言,提升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迫切需要攻克淡水资源匮乏和土壤瘠薄盐碱制约难题。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两方面已经都有所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项目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河北省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为期不远。
        2016年,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将根据“供给侧”理论调整研究思路,围绕农业结构性调整开展工作,避免单纯追求粮食增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协调项目与地下水压采、休耕等项目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供给,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大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打造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多引进京津地区的先进成果,共同推进河北渤海粮仓建设。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