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蝴蝶效应:资本市场全面互联互通提速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7.11.2015  11:45

  ——写在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之际
  去年11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同时敲响的开市锣,宣告在资本市场上联通了内地与世界的“沪港通”正式启动。从这一天开始,上海、香港两个市场的直投通路打开,内地股市首次向全球资金直接开放,而内地的投资者也开始全球配置资产。
  一年一闪而过,沪、港两大交易所向我们披露了沪港通的周年成绩单,虽然整体交投算不上火爆,但一周年来沪港通在运作上所表现出的“平稳”、“安全”,已经向世人证明了沪港通所开创的这种两地共同监管的、双向的、封闭运行的、风险可控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事实上,在内地坚定地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沪港通模式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内地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共同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连接上海和伦敦两地市场的“沪伦通”也已进入研究阶段;而作为内地与海外大宗商品市场互联互通的“前奏”,“伦港通”也已启动筹备。
  在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与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通过上海证券报对外发表“周年寄语”, “共同优化和完善沪港通”、“为深港通的开通准备”、“许多国际交易所以此为蓝本正积极寻求与内地市场的深度合作”等关键词,都让我们对一个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的到来充满期待。
  周年成绩单
  在运营的平稳和安全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2年,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与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在深圳一个小茶馆里关于“两个交易所之间交易及清算互联互通”的智慧碰撞,在过去一年的200多个交易日里得以全面实践。
  根据港交所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沪股通在过去一年的230个交易日里,共使用约1210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量占3000亿总额度的40%,共为A股市场贡献了1.538万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平均每日成交约67亿元人民币,其中最高单日成交发生在今年7月6日,达234亿人民币。
  港股通则在225个交易日里,共使用约924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量占2500亿总额度的37%,成交总金额约为7420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约33亿港元,最高单日成交额发生在今年4月9日,达261亿港元。
  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沪股通3000亿、港股通2500亿的总额度在第一年都没有用完,但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第一年里都不乏当日限额用尽的火爆场面。
  早在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首日,沪股通就出现了当日可用的130亿元额度于下午两点左右提前用尽的盛况;2015年4月8日,港股通也出现顶格买入,下午两点刚过,港股通额度即告用尽,交易系统出现“额度用完,限买可卖”的字样。
  此外,单只个股也出现了因境外持股比例超过上限被暂停买入的情景。5月19日,上海机场由于总境外持股比例超过28%,被沪港通暂时关闭买盘交易通道,直到6月9日其境外持股比例回落到26%以下,沪港通才重新接受该股的买盘。
  一年下来,沪港通北向交易和南向交易轮番活跃,并没有出现市场所担心的单方面“过热”或“过冷”,北向净买入量和南向净买入量相差不到300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在“轧差过境”的制度安排下,过去一年,沪港通通道下,只有不到300亿元的资金结算过境,并无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发生。
  事实上,在运营的平稳和安全两项指标上,沪港通也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就像李小加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曾指出,沪港通就像是个既封闭又透明的玻璃箱,进来多少钱,谁在买,买了什么,以什么价位建仓、出仓,全部都在清算体系里清清楚楚。此外,出去的内地资本,去哪了,买了什么,只要是在这中间交易,都在沪港通系统里面看得见。投资者一旦卖了,钱又沿着原来的渠道原路返回了。因此是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
  这一年来,除了资金跨境流动安全可控外,沪港通在交易运行上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内地和国际股市剧烈波动期间,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成功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
  助力A股融入世界资本海洋
  监管层及交易所推广与完善沪港通的努力,不仅让国际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开放路径清晰化,而且提升了海外市场对A股的关注度,深化了他们对中国企业的认识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总体设计中的一步大棋,沪港通模式成功实践,使得未来内地资本市场融入世界资本海洋的路径逐渐清晰,而这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正面反馈,由于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希望配置A股,国际知名指数公司纷纷把“将A股纳入其全球市场指数”提上日程。
  今年5月份,国际知名指数公司富时宣布启动将A股纳入其全球过渡指数的计划,并推出两个包含A股的新兴市场过渡指数。A股在其过渡指数的初始权重为5%,随着A股越来越开放,完全可供国际投资者投资时,权重将上升到32%。
  在之后的6月份,另一大全球知名指数公司MSCI虽然宣布暂不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但将中国A股保留在其2016年新兴市场指数评估名单上,并且称“一旦A股的市场准入问题得到解决,将会纳入指数”。
  德意志银行此前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MSCI新兴市场指数要求其成份股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对境外资本持股及资本跨境流通高度放开、相对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及适度稳定的制度框架。而当前,A股能否被纳入MSCI指数,关键在于市场准入问题。
  “沪港通开创的开放结构为A股纳入MSCI指数的市场准入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美资基金的香港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海外资金全球化配置中有广泛的需求,只是此前投资A股市场需要申请配额,这对于海外基金,尤其是被动式投资基金来说,非常不方便。沪港通模式虽然仍有额度和投资范围方面的限制,但实行额度总量控制,而且总额度、投资标的未来都可以扩容,这就让基金配置A股成为可能。”
  “深港通启动后,A股不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障碍将会越来越少。”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
  目前,备受海外市场关注的深港通已蓄势待发。沪港通成功推出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1月5日在深圳考察时表示,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经过数月的筹备,目前深港通已经完成方案设计以及技术开发,只待中央的发令枪响。
  深港通将囊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有代表性的股票标的,不仅让海外投资者的选择更加丰富,也将让世界认识到中国除了有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和金融类企业,很多科技创新类上市公司也很优秀。
  事实上,不仅是互联互通的投资类别未来将扩展至深市的股票,沪港通本身也一直在优化与完善。
  在过去的一年里,两地证监会、沪港交易所在香港,以及北美、欧洲、中东地区多个城市进行了多场国际路演,向大型机构投资者介绍沪港通项目。港交所于3月30日推出了“中央追踪系统”,让投资者不需要在卖出A股前先将A股从托管商转移至券商端也能满足内地的前端监控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海外长线资金参与沪股通的积极性。
  让海外投资者非常困扰的“沪港通A股名义持有人”问题,在过去一年也得以解决。香港结算修订了《中央结算系统一般规则》,明确指出在投资者的要求下,香港结算可以为他们出具A股持有证明,在必要时还可以协助投资者在内地依法采取法律行动,让一些海外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基金)对于参与沪股通不再有后顾之忧。
  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层及交易所推广与完善沪港通的努力,不仅让国际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开放路径清晰化,而且提升了海外市场对A股的关注度,也深化了他们对中国企业的认识。在上周,MSCI首度将14家中概股纳入旗下的中国指数和新兴市场指数。
  这是沪港通成功实践的蝴蝶效应,也给两地监管层和沪港两大交易所提出了新的要求。沪港两大交易所在沪港通周年寄语中明确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动“沪港通的优化升级”。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表示,“下一步将在监管部门和业界的支持下,共同优化和完善沪港通,使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则称,“正在继续完善沪港通,并为深港通的开通准备”。
  迎接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
  “沪港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探索出一种市场模式、交易模式、监管模式、清算模式和风险管控模式,为中国资本市场完全与充分地双向开放赢得时间与空间,把世界带到中国的家门口。”
  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投票临近,沪港通作为一个“加分项”,近期也屡次被媒体和相关专家提及。确实,沪港通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又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资本跨境流动为宏观背景。在我国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大决心下,沪港通模式成功实践与复制推广,将引领一个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的到来。
  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中国将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也将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同时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
  “沪港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探索出一种市场模式、交易模式、监管模式、清算模式和风险管控模式,为中国资本市场完全与充分地双向开放赢得时间与空间,把世界带到中国的家门口。”李小加说,“由于跨境资金流动全部是人民币,所以沪港通又是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加速器。”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今年10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中欧国际交易所。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将出任首届监事会主席。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中欧国际交易所的首批现货产品有望在今年11月18日,也就是沪港通启动一周年纪念日的隔天,于法兰克福正式挂牌。跟沪港通一样,该批产品将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也已经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不仅是伦敦证券交易所,黄红元透露,许多国际交易所以此为蓝本正积极寻求与内地市场的深度合作。在沪港通模式的借鉴与启发下,各界已经预期,下一步沪纽(纽约)通和沪新(新加坡)通等均有望成为现实,直至中国股市完全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
  而作为内地与海外大宗商品市场互联互通的“前奏”, “伦港通”已先行启动筹备。伦港通是连接香港与伦敦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李小加称这是“西向”互联互通,一旦成行,就会马上着手“东向”,与内地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合作。
  “沪港通赋予我们和内地交易所的共同使命就是把世界的资本与世界的产品带到中国的门前,与中国的产品和中国的资本在一个双方监管者共同监管之下、双方交易清算互联互通的共同平台上,按双方各自本地规则完全市场化地对接和投资。”李小加说。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沪港通作为一个先驱项目,给后面的资本市场开放项目带来很多启示,如应当如何应对一些技术性挑战,包括两地不同的交易基础设施、清算机制、监管框架甚至是汇率管理等。“沪港通确实可以称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神来之笔’”。
  而沪港通平稳顺利运行一周年,为资本市场成功探索出一条完全可行的开放道路的同时,也让内地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其将来迎接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打下了基础。
  对于内地机构和个人而言,沪港通的推出不仅仅意味着可投资的资产类别里,多了一个“特定港股”选项,更主要的还在于投资理念的碰撞。由于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自全球各地,其中不乏世界顶尖的机构投资者,沪港通赋予了内地投资者与世界顶级投资者在同一个舞台角逐的机会,为其将来全球配置资产做准备。
  而沪港通开通后,香港市场投资者加入A股投资者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为机构投资者,追求长期投资收益,更加注重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会要求合理、持续的红利收益,这无疑对A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透明度、分红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他们打响国际知名度、开拓国际业务机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一去不返,一个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即将到来。有了沪港通这项“利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将更加从容,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改革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