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绵延文脉塑自信

11.02.2017  19:10

  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江苏这片丰饶沃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江苏文脉恰如长江之水,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2016年2月,江苏启动“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多册《江苏文库》,涵盖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这是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江苏省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文化融合、繁荣和复兴的基地,又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告诉记者,江苏文脉与中华文脉息息相关,江苏文化的繁荣与中国的文运国运紧密相连。“文脉工程不仅能够留下文化资源,也能为当今的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规律,更能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文脉工程规划的系统性很强,每一编规模都蔚为壮观。”《文献编》主编程章灿告诉记者,江苏文脉工程分工细致,力图完整精细地展现江苏文化脉络:《文献编》呈现江苏文化的整体景观和恢宏的文献景观;《精华编》展现江苏的精神传统,最能体现江苏文脉的高峰及其特征特色;《史料编》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此次我们首设《研究编》和《书目编》,收录当代学者研究性著作,集中再现不同文化形态的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和历史贡献,力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一项文脉工程,要写尽江苏2500多年的文化史,重任在肩,纵有10年时间也显紧迫。江苏文脉工程启动会一结束,《史料编》主编姜小青就邀请其他几位主编,商讨如何协同合作。虽然分了六编,但文脉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经常碰头会商、资源共享。

  “通过文献的整理、保存和出版,将难得一见的善本从各图书馆中挖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程章灿告诉记者,为了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寻找到最适合的书目,需要日复一日的斟酌删选。从书目遴选到意见征求稿,苦心孤诣,只为求新求珍。

  为了追寻最完整的古籍文献,查漏补缺必不可少。在确立书目后,编委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所有资源皆有源可循。在寻找原本《金陵事纪》时,程章灿发现,国内的藏本序言缺页。经过多方查找,他打听到在日本也有相同的藏本,且保存状况良好。编委会多次往返中日,终于还原了古书原貌。

  江苏文脉工程不仅整理古今文献著作,还多了当代学人的原创性文化研究。“研究工程包括了‘江苏文化通史’、百位‘江苏文化名人传’和‘江苏专门文化史’三项研究,把今人的研究成果也囊括在内。”在《研究编》主编樊和平看来,文脉工程要“知血脉、通命脉、仰望山脉”。“就拿《研究编》来说,‘名人传’传递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刘邦项羽本非文人,但其对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诠释和理解。

  江苏修书立言的历史由来已久:1500年前,梁代萧统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300多年前,曹寅主持刊刻了《全唐诗》;100多年前,缪荃孙编修补充了《江苏省通志稿》。而今,《江苏艺文志》《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等著作也相继问世,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好似涓涓细流滋养着国人。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更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底气。文脉的整理与研究,能够让人们在传统的典籍中寻找智慧,加深对家园的文化认同,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