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03.05.2016  13:35
        馆建优先 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常州市档案馆8000多平方米的新馆于2006年建成,但没过几年,却面临涨库尴尬。时隔不久再造新馆,虽然棘手,却势在必行。为此,市档案局馆将新馆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积极谋划,主动找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协调解决。2015年年底,建馆喜讯接二连三传来,市、区各馆或列入建馆计划,或准备迁入新馆,或已经迁入新馆,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事在人为 抢救档案勇于担当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有资产重组的改革过程中,常州市属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有100多家,相关档案约120多万卷。2010年,市档案局馆与工贸公司达成共识,联合筹建8000平方米的“常州工商档案博览中心”。2012年12月26日,该中心由常州市编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一个集工商档案保管查阅、工商业历史资料及产品实物陈列展示、工业遗存文化旅游、中小学档案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机构建成了。中心成立以来,抢救性接收全市破产、关闭企业散乱档案50余万卷,整理上架档案37万卷,共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5000余人次,查找各类档案共8.5万卷,帮助3500多人解了燃眉之急。

        顺应发展 大步迈进数据时代

        市档案局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目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有了逐年稳定投入的财政资金支持,原定5年完成的3600万页馆藏档案仅用3年就全部完成数字化;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文,要求进馆单位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同步移交,为增量档案数字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档案工作模式开始根本转变,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市档案局馆通过数字档案馆平台,对馆库智能化管理、档案智能化编研、档案业务指导、档案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等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同步实施数字档案馆业务系统建设,建立馆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和工作机制,实现了档案馆之间档案服务的互联互通,档案可以异地查询、异地出证;依托市民政系统的“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常州市民生档案利用系统”,面向全市所有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开展民生档案服务,实现居民的就近查档、就近出证。

        规范管理 科学建档不留死角

        “十二五”以来,市档案局通过执法检查、年检、星级创建、协作指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动全市档案工作水平上新台阶。2011年,市档案局馆主动报请人大对全市《档案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切实解决了档案部门几大突出问题。2015年,成立由5名局馆领导分别带队的档案工作检查组,对105家单位分块分片进行了年检。通过几年星级创建活动,全市国土、财政、教育、医疗、税务、房产等系统的档案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701家单位的档案工作通过星级创建和复查,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等57家单位档案工作获省五星级称号。在推动企业建档方面,市档案局馆组建了市属国有企业档案人员协作组织,推动民营企业规范化建档。

        敢为人先 创新创业屡见成效

        围绕档案工作服务发展和档案工作自身发展,市档案局馆不断增强档案工作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有3项创建工作顺利完成。2011年11月,经教育部、国家档案局检查验收,常州市档案馆成为全国首批12家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2年10月,武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2014年9月,市档案馆顺利通过评估,成为省级5A级数字档案馆。此外,市档案局馆申报的“企业历史档案资源整合开发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模式”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服务发展 档案工作功不可没

        市档案局馆积极做好档案查阅、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自2012年6月起,对所有来馆查阅利用档案资料的组织和个人实行免费服务。此外,积极挖掘档案资源,出版了《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科技长征》《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常州卷》等一大批编研精品。坚持重点工作开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时期,市档案局馆全面做好创建迎检材料审核整理工作,创立电子台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奖;2012年再次为常州市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工作做出积极贡献;2013年,市档案局馆全面介入大运河(常州段)申遗工作,短短3个月,建成运河档案中心、运河档案数字中心,守望母亲河——大运河历史陈列室;2015年,加强颁证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指导工作,配合做好全市土地确权颁证督查工作。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档案工作已纳入常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这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常州档案人将以此为新起点,树立新目标,创造常州档案事业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