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凝聚育人特色和魅力 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09.09.2015 14:23
本文来源: 教育局
作为2015年江干区政府创新项目的教育新共同体,也给专家组带来了启发,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新共同体模式扎实、有效地解决了江干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中国教科院院长田慧生等专家也评价:教育新共同体对于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水平,有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意义。
江干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晖说:“让每个区块的学校都在原有基础上跨一大步,让百姓就近上好学,不是单纯打造一两所名校,而是把整个区域推起来,使教育‘盆景’成长为连片的‘风景’。”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盆景”到“风景”。在一系列困难面前,江干完成了破题之举,并一步步实现城市新区教育的质、量齐飞。时至今日,“名校+新校" >名校新校”、“区域联盟”、“教师研训”、“院校合作”、“跨体制校”五类新共同体,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打造国内一流教育现代化强区”,提升育人品质上发挥着主流的、持续的作用。
名校新校共同体
什么让新创办不久的学校有了好口碑?
打开一扇门 让新学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新建学校如何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名校引领、文化输入、管理统一、资源共享,名校新校共同体模式为新校打开了一扇门]
创新育人实践
以“三全观”为指引 培育“钱江品质少年”
“真是采三吗?”“听说定了。”今年上半年开始,这样的对话开始出现在杭州购房者群体中,尤其是“80后”家长。他们最关心的是笕桥区块内由采荷三小教育集团领办的一所新校——公园大道校区(暂名)。家长心里的参照是清晰的,几年前,采三就在钱江新城创办了江锦校区,几年来江锦名气越来越大。
采三与江锦,采取“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校长黄升昊认为,名校校园文化能被新校传承和建设、融合和发展,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通过重构与改革,采三集团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第三教育空间”课程体系,并在采荷、江锦两校区同步施行。比如其中的社团课程,每周四下午将课堂“转移”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借力授课,以活动中心教师授课为主,侧重学生专项特长培养。而两校区同步开展的红领巾走读杭州、主题学习周、数字校园、数字童年等特色品牌项目,也在最大程度上完成了名校、新校教育资源的迁移、融合、再发展。
作为最早尝试的模式之一,名校新校共同体在江干各区块精彩纷呈。濮家小学教育集团在笕桥街道领办的笕新小学传承集团“阳光教育”品牌,短时间内就成功创办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采荷二小教育集团在笕桥街道领办的笕桥小学和在丁兰街道领办的丁荷小学,依托采二精细的人文管理、丰厚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正在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采荷一小教育集团在丁兰街道领办的丁信小学,传承采一“荷文化”理念,做有故事的学校,让孩子的童年在童话中成长。品牌不同、区域不同、团队不同、模式不同,相同的是,短时间内它们都成为口碑不错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粗线条”班主任成为全国优秀教师 系列教师培养计划 打造育人优良生态
[在育人生态中,“施肥者”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科学灌溉、智慧孕育,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中小学育人是打基础的工作,是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江干区委书记盛阅春说,在加快打造国内一流教育现代化强区背景下,全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现代精神、国际视野、健康体魄和优良素质的“钱江品质少年”。
近年来,全区着力在提升育人内涵上下工夫,架构起多维立体的育人体系,成效明显: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一系列教师培养计划夯实了育人人才保障;构建了“美丽三原色”德育体系,为学生价值观树立、精神成长提供了一片润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面发展、注重教学全过程”的三全质量观,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全社会的力量办好教育,实现校内外联动,丰富育人途径。
全国优秀教师郑英,10年前在个人骨干教师三年规划中这样写道:三年内要动手写文章,十年内要出个人专著……让她欣喜的是,这些目标都实现了。凭着一股子要当好老师的决心和信念,郑英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这背后,离不开江干的系列教师培养计划。她笑称自己曾是“粗线条”。在骨干教师培训时,她的导师是名校长何志英,在何校长指导引领下,郑英成长得很快。2013年,江干区教育局还请来市里的教育专家为郑英一对一指导。“越来越多的展示平台,让我对教学更有动力。名师大家的指导开阔了视野,让我的教学工作更有方向。”
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的洪优萍,也是教师培养计划的受益者。2006年,新教师洪优萍参与了全区三年规划培训项目,从新教师入职到如何教学,再到专业素养提升,高要求精细化的培训,为洪优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年后,她因表现优秀被破格认定为区教坛新秀,2014年还获得了浙江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有针对性培训,也有很多奖励机制,我们进步很快。”
今年,郑英和洪优萍都被评为江干“精锐”教师,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她们将和其他“精锐”教师一起,接受更为专业的“一人一案”个性化培养,而这也是江干区“两锐”教师培养工程之一。与此同时,江干还为“新锐”教师树立“一人一标”,选拔一批富有发展潜力、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年轻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实现无缝衔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两锐”教师培养工程,在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江干区还将教师进修学校更名“教育发展研究院”,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提炼出“激情·智慧·奉献”的新时期江干教师精神,为育人培育更多的一线实践者。
院校合作共同体
如何让引进的教育资源落地生根?
模式运行得当 “平民学校”也能“逆袭”
[大学的附属中小学很多,真正成功的却不多,原因何在?院校合作共同体的项目运作等机制直指要害,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一曲《大禹纪念歌》成为全省传唱的范本 “美丽三原色”德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精神滋养
[育人,立德为先。如何系好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天杭学子童声版《大禹纪念歌》的广为传唱或许是一种启发]
今年杭城最火的校园合唱曲,肯定要数天杭教育集团编排的童声版《大禹纪念歌》。
今年5月,天杭教育集团的7位音乐教师与40名合唱团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完成了歌曲的排练、录制工作。天杭学生童声版《大禹纪念歌》在全区传唱,深化了学生对大禹治水精神的感悟,并成为全省中小学的传唱范本。今年儿童节,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江干看望慰问师生,称赞天杭做得好。
江干区坚持立德为先,优化育人机制方法。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系好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江干区创新思维、统筹谋划,全面架构红、绿、蓝“美丽三原色”德育体系,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中红色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绿色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的未来公民;蓝色旨在培养有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大力引导全区中小学生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全区组织开展的“五水共治”调研活动,江干学生在全国水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2项三等奖,在杭州市“寻访身边的美丽河流”主题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中3项作品获一等奖。“寻访之旅”、“核心价值观故事大家讲”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深受喜爱。
同时,区教育局深化德育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并出版《孝文化读本·小学卷》,《构建“三原色”德育工作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荣获杭州市优秀工作案例,成为杭州市区域推进德育工作十大名片。
区域联盟共同体
学校小、师生少就不能有作为了吗? 小学校的嬗变 把“小而美”变成“丰富美”
[那些老城区的小规模特色学校,未来该何去何从?“螺蛳壳里做道场”,因空间不足而生的区域联盟共同体,却把学生的发展空间放到了最大]
杭师大东城中学今年着实火了一把。在网络论坛和家长老师朋友圈中,东中被“刷屏”:
先是6月底,杭州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结果,在“家长满意度”、“低学业负担”两项中,全市只有4所学校同时入围,东中成为四所学校中公办初中的第一名,被媒体称为“平民学校的逆袭”。
再是7月中考录取结果揭晓,东中重高升学率继续走高,达到58%,超杭州市平均水平。
厚积而薄发。东中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东城教育集团和杭州师范大学。江干区与杭师大合作,整合九堡地区的东城中学、东城实验、东城小学、东城二小为东城教育集团,引入杭师大及省内外教育资源。6年实践提炼的“东城模式”,已成为城市新区打造高品质教育的新范式。
有人会问:全国有不少城市也在尝试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但成功的不多见,江干和东城的门道在哪?
“关键在理念与运作模式上。”已在东城集团担任了6年理事长的林正范觉得,共同愿景让集团发展横向纵向凝聚了合力,师大的资源实现丰富注入。2009年,杭师大依据集团发展现状,提炼出“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集团理念,并有前瞻性地指导集团实践课改,顶层设计“三节”(课堂节、学术节、社团节)、“两校”(教师发展学校和少年艺术学校)、“一营”(夏令营)。如每年暑假带领孩子到杭师大开展全封闭英语夏令营,由杭师大外教进行全语境教学。
院校合作共同体中的其他学校也因地制宜,让项目有效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的百星评选已成为校内外家喻户晓的品牌,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的博约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回自信,浙师大附属丁蕙小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启了与浙师大专家教授的远程教研活动,杭师大附属丁兰实验学校的幸福教育让更多师生和家长幸福起来。
每周五下午,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教室里格外热闹,20多个学生一起切磋棋艺。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校服和校徽都不一样。原来,除了南小的同学,还有景华、春芽、茅以升等学校的学生。课还能这么上吗?
这样的跨校上课已经有一年。更牛的是,除了南小的国际象棋,还有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桥梁科技、景华小学的篆刻、春芽实验学校的书法等特色课程提供给学生。难怪家长们说:进一所学校,能上四所学校的课,真值!
南肖埠、景华、春芽、茅以升这四所公办小学,都在江干中部的老城区,四校距离近、场地小、师生数也相对少,在新教育环境下提供优质教育挑战很大。尽管小,四校却各有特色,每所都有鲜明特色和拿手课程。于是,再加上景芳、景华两所初中,区域联盟共同体——凯旋教育集团应势而生,"小而美"终于有了丰富自身的舞台。
凯旋教育集团理事长、特级教师严国忠说,这仅仅是第一批共享课程。集团提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构想,并与华东师范大学深度合作,通过“学生联招”、“教师联聘”、“活动联合”、“特色联建”、“资源联享”、“中小联动”、“专家联席”深度整合资源。两年下来,集团不仅试水了大学区招生,还打破了传统意义的校内走读概念,实现了课改的区域性推进。
变小为大,化弱为强。区域联盟共同体不仅克服了老城区学校的发展短板,还努力寻求“合而不同”,让共同体内的学校尽展所长,让优质资源润泽更多师生。这种新尝试,对于当下很多城市的基础教育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10根筷子搭出一座课改的“桥” “三全质量观”让教学发生深刻变革
[课堂是育人主阵地,在课改大背景下,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共享,无疑是一种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给你10根筷子,没有任何胶水和皮筋辅助,要求你搭出一座拱桥。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实现在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实验室里。五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分组行动,一座座由10根筷子搭建的拱桥竟然真的呈现在眼前。这是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区域课程《桥梁与工程体验》。课上,除了用筷子搭桥,还能实现用面条搭桥,用吸管做桥……
2014年底,桥梁与工程体验这门课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这也是江干区推进课程改革、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群的成果。全区围绕学校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群,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共开发区域精品拓展性课程93门,形成足球、剪纸等具有省市影响力的学校特色项目46个,有7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教学是育人的核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课改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江干区始终坚持“三全质量观”,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各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坚持学生立场,让课堂从重教走向研学,推动有效学习,逐步积累“一区多型,一科多模”的课改经验。如采实教育集团的“学程导进”教学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科院附校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开发“两卡·两本”的自主课堂,成功实现课堂转型。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德语校本课程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受到德方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每学年,江干各中小学还有不少于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代表性的有生活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周、走读杭州、感受春运、节日情感体验作业,以及学工、学农、学军等实践活动。
跨体制校共同体
优质教育资源怎样变成孵化器?
民办反哺 连续五年领跑杭城公办初中
[公办与民办能否各展所长、深度融合、并蒂开花?这个创举成就了民办反哺公办的教育奇迹,采实也为自己竖起了一面“镜子”]
教师研训共同体
如何让教师成长获得持续动力? 唤醒和自觉 寻求“高原现象”的解决之道
[不在市中心、不在名校、缺少光环,这些教师还有成长空间吗?教师研训共同体唤起了教师的自我觉醒和发展的内驱力]
中学里藏着很多“未来工程师” 多元治理的育人模式彰显江干决心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盘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从教师育人到全社会育人的转变]
今年中考成绩揭晓的晚上,采实教育集团校长何志英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屏幕上是各路喜报。结果让人欣慰。采实校区自不必说,新城校区“前三所”上线率20.95%,“前八所”上线率61.49%,重高上线率91.72%。这也是新城校区连续第五年在杭城公办学校中排名第一。
直到今天,杭州也找不出第二所新城实验这样的学校——从前我们只听说公办或民办学校单独建集团,采实和新城却是公办民办融合而成的教育集团。钱江新城是杭州新中心,如何建一所适应新中心的高品质学校?2007年江干区创造性地提出“民办+公办”共同体新模式,享誉杭城的热点民办采荷实验学校和公办初中钱江新城实验学校,组成采实教育集团。
民办反哺公办,先不说体制上行不行得通,就是生源两边也大不一样。能行吗?
谁说公办与民办不能同根开花?何志英带领团队迎接全新挑战。一方面,两校区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一脉相承,教学信息、人才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两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办学可以各寻特色。因此集团改革跨出了几大步:构建“立体交叉”组织管理,让干部快速成长;坚持“校区联动”教学管理,让两边齐头并进;两校区共同参与“学程导进”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统一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布置、统一反馈形式等融合运作,跨体制校模式向我们证明,它不是偶然的灵感一现,它具有独特的办学张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跨体制校共同体成立八年,“让每一同学都有效学习”的理念在两校区开花结果。被反哺方新城实验快速发展,迅速跻身杭城一流公办初中。因为校区间互相学习竞争,反哺方采实也获得了发展空间。在教育教学质量、学业负担和家长满意度等方面,两校均在杭州公办民办学校中名列前茅,实现“比翼起飞”。
陈灵刚进笕桥小学时,她所在的科学组老师年龄都在30岁以内,年轻有活力,但也有短板:缺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整体水平难提升。
研训联盟共同体让陈灵的世界一下子开阔了。她不仅能和周边学校的资深教师探讨交流,还有校外专家来做针对性培训。“专家老师们给了我很多意见和帮助,收获很大。”陈灵说,以前自己是站在笕小的讲台上,如今有机会站上区、市甚至外市的讲台,内心充满了动力。仅两三年,陈灵就迅速成长并脱颖而出,获得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论文获得区二等奖、市三等奖。
这样的变化,让笕桥小学校长童雅琴由衷欣慰,她在心底为老师们叫好,也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跟老师们干劲十足几乎同步而来的,是学校这几年的口碑,“老师负责”“孩子开心”“活动精彩”“外教课堂高大上”……家长对笕小的评价越来越好。
笕桥小学、澎博小学、夏衍小学、天成教育集团,它们都在城东新区,缺少中心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2012年江干区城市新区教师研训联盟成立,由区教育局牵头,引进浙大教育学院课程所、省中小学师干训中心专家资源。江干区教育副局长费蔚说,研训联盟希望让每位教师在追寻自身专业发展的路途中与同伴一起成长,养成共享与互通不同知识与体验的共同体精神。联盟成立后,由张化万、朱乐平等9位知名特级教师领衔的工作室很快进驻四校,从课堂案例着手,手把手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迄今,教师研训共同体已展开各式各类研训活动130多场。同时,共同体还启动了“未来名师”工程,在共同体内培育名师的引领力,骨干教师的生长力,年轻教师的超越力。
研训改“单兵作战”为“兵团出击”,焕发教师自我觉醒,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自然水到渠成。
把自己设计的东西做出来,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小挑战,而杭师大东城中学的学生却可以做到,他们制造出鲨鱼造型的开瓶器、轻巧便利的扳手,颇有未来工程师风范。这要得益于学校携手亚洲最大的工具企业巨星科技公司,以社团形式开设的“东中-巨星”科技创意工场。学校每周邀请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进校上课,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接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更生活化的学习平台,开拓学生视野,这样的例子在江干数不胜数:采荷一小,剪纸大师宋胜林、竹笛大师杜如松等艺术名家开设了工作室,构建“传统文化浸润课堂”学习场;采荷三小,木工社团吸引了退休技工师傅庞培华志愿授课,很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实现多元的校内外联动机制,让育人途径更丰富。江干向“社会资源库”借力引智,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做好文章。如建起特聘志愿教师库,吸纳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关心教育、关爱孩子,辅助承担或指导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同时,全区整合各类资源,如区属的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开放;各街道建立社区青少年俱乐部58个;在辖区企事业单位设立校外教育基地77个。
在盘活区域内资源基础上,江干还进行区域项目整合对接,创新“悦读城”主题实践活动载体,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结合,开展系列团体阅读活动,提升校外教育品质;倾力打造“钱江之星”少年艺术团,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特长、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江干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成立各部门、街道、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小学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育人工作,集四套班子、各部门、各街道、社区智慧和力量,合力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始终坚持“五个优先”,通过新聘教师、经费投入、新建校园、教师培养、提高待遇等方式全面加强育人保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多元共治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稳步健全。
区内多个街道及辖区企业也同步行动。如凯旋街道,设奖教奖学基金支持凯旋教育集团发展。再如九堡街道,在东城教育集团办学前三年,设专项资金用于集团设施改造,并在每年教师节奖励集团“十佳”教师。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9.09.2015 14:23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