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推行“基地共建”模式全力破解用工难题

30.06.2017  04:10

近年来,江山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办学方向,以“基地共建”作为突破口,依托当地开发区园区和知名企业,上接培养渠道,下通输送管道,构建了“园区—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18家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5个,每年实现培训9000余人次的社会劳动力,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孵出了“校企合作”新气象。

一、学校对接园区。

该市各职业学校紧密把握市场需求,通过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形式,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渠道,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是就近挂联。江山有两所国家重点职校,其中江山中专地处上余镇工业园区附近,江山职教中心地处贺村镇园区附近,良好的地理条件让“前校后厂”有了成长沃土。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园林实训基地、旅游实训基地等应运而生,就近挂联的基地成了联结学校和园区的重要纽带。二是项目共创。校企合作单位主动对接,联合开展实训基地、示范专业、骨干职业、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学校和企业项目创建工作,精心做好项目前期谋划、实施、包装等各个环节,做到项目申报早计划、早部署、早实施、早对接,实现项目创建成功率不断提高。三是合力共育。为促进该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该市职业学校与浙江科力、金陵大酒店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徒)、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育人机制。

二、专业对接产业。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的发展思路,该市职业学校以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一是服务制造业发展。亚格电子公司、原虎山水泥集团(现为中国建材集团南方公司)等制造业纷纷设立专业实训基地,定向实施技工培养,促进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企业用工难等问题。二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校企双方采用紧密型合作形式,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企业—学校—企业”的循环教学形式,紧紧围绕企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三是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该市旅游资源丰富的良好平台,每到旅游旺季,各旅行社、旅游景点、酒店都缺少人员,学生成为服务企业的“宠儿”。该市职业学校利用契机,主动与江郎山风景区、廿八都风景区等景点合作,开展旅游专业假日实习;同时加强与江山市体育局、江山金陵大酒店等合作,为部门、企业承办大型活动提供人力资源。四是服务社会培训工作。该市各职业学校以地方产业机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岗位技能等社会培训,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人才对接企业。

该市各职校优化“企业工程师进校兼课,专业课教师进厂送技术、学技能”通道,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中心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和人才的“无缝对接”。一是人才共享。产学研中心长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建立合作企业老总每年进校讲一次大课,定期安排职校专业课教师进厂学技能、送技术制度。每逢企业技改和新生产线上马之时,该校职业学校即安排专业课教师参与生产线组装及产品试验,加快新技术的产业化生产步伐,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据统计,近几年,该市职业学校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个,改进生产工艺5项,辅助新产品研发3个,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达15%、增加产值300万元。二是打通脉络。积极开展“企业进校园、课堂进车间”工程,由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指导数控专业学生实训;打通“生产—实习—销售”链条,由学校提供厂房及生产设备,厂方负责生产与销售;合理安排学生实训与理论学习时间。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双赢。三是课程共研。该市各职业学校一方面紧贴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等13个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完美对接;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特色地方课程,编写特色专业地方教材。截至目前,该市职校已先后编写完成26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