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四通途”打开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02.11.2015  17:48

  今年以来,江山市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转型、升级、借力、育强”四条途径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上半年,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8元,绝对值位居各县(市、区)第一,同比增长10%,增幅居第二。
  一是政策引导,“转型”促增收。制订江山市全民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召开全民创业创新大会,出台《全民创业创新激励政策》30条引导全民创业。特别是积极引导4124家生猪养殖关停退养户转型转产“二次创业”,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前三季度,全市新设立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33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3万多人,新登记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同比增长10%和68.5%。大力支持农民投身乡村休闲旅游业,保安龙井、贺村耕读、廿八都兴墩、塘源口洪福、石门界牌等50多个村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农家乐。上半年共新增民宿床位1123张,农家乐及民宿游客接待量超过115万人,营业收入69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7.2%和20.5%。
  二是创新机制,“升级”促增收。加快农民向比较效益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工资性收入。创新“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社对接”等模式,建立“农技专家+田保姆+农户”制度,探索开展农田托管服务,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村淘掌柜”、“农业田保姆”等新农民,促进农民从传统劳作型向新兴职业型转变。目前,全市累计发展三类新农民近2500人,年业务量可达5.4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通过生猪养殖污染百日攻坚、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等行动,倒逼种养业转型升级,引导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该市碗窑乡伍益农场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博士生导师马润林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可复制的“北牧南移”江山模式。目前已完成一期4000平方米的垂耳绵羊良种繁育场建设,种植美洲牧草60多亩,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农民增收近千万元。
  三是注重统筹,“借力”促增收。推行以“全民治污、全域治污、全系治污、全程治污”为主要内容的四全模式,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让农民在治水美村中得到更多红利。如该市贺村镇耕读村借助治水牵线名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功打造秀美耕读国家3A级景区,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今年国庆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直接为全村农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实施农村电商“五一标配”工程,包装推出“猕猴桃、蜂产品、鸽子蛋、粽子、传统糕点、养生茶”等30多个适合网上销售的江山本地农特产品。目前全市猕猴桃销售网商突破400家,累计网销猕猴桃鲜果2万多吨,交易额突破2.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鲜果销售集散地。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户农民倾斜,截止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全部余额的比例超过80%,扶贫贷款总额达到2.12亿元。
  四是示范引领,“育强”促增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培育做强力度,围绕蜂业、猕猴桃、食用菌、茶叶和山茶油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作制度创新,加大对家庭农场用地、用电、农业保险等的支持力度,引导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多种经营。全市现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3家,其中蜂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各县(市、区)首位,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基地与蜂产品原料集散地。发展家庭农场773家,建立各类生产基地6万多亩,带动农户2.5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1.4亿元。(江山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