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唱响古村落保护进行曲 老底子有机更新不留空壳

26.07.2016  13:37

  中新网宁波7月25日电(记者 林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7月25日,一阵阵朗朗的《朱子家训》诵读声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半浦小学旧址传来,为这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半浦古村增添了诸多活力。

  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蝉鸣吸引了不少村民在外旁听,望着这座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校园,半浦村村民徐国富感慨道,“老树发新芽,闲置多年的学校总算迎来了新的发开项目,很有朝气,很接地气。”

  徐国富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再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为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半浦村是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古村保护的缩影。江北区文保所所长杨军表示,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江北所下的“血本”,无疑为这些尚需保护的古村落解了燃眉之急,但实际上古村保护却并非是“一给钱了之”,“保护与发展,始终是这些村落要面临的抉择。发展,需要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破坏;保护,则要兼顾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

  古村保护:遵循原来历史脉络

  盛夏的凌晨已有些清爽。凌晨4点多,天际泛白,摆渡人庄建民已早早起床来到半浦渡口,开始一天的摆渡生活。

  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位于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最南端,连接着慈城半浦村与对岸的高桥镇。昔日,宁波姚江上游的货物在此上岸转运,客商络绎不绝,可谓繁华不尽。渡口的“壮年”,正是庄建民风华正茂之时。1993年,37岁的他被村里选中,成为半浦渡口新的“掌舵人”。

  而随着时间的流转,姚江两岸建起了大桥,来往飞驰的车辆在不断印证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而在这悠悠江水之上,60岁的庄建民坚守了23年,这份坚守不仅是延续几百年来半浦渡工留下的传统,更是古村保护的决心。

  数千年来,古村落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记载了特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地域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典范之作,也是超越时空、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和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乡土文明。

  理顺历史的脉络,保护古村的肌理,这是半浦人对古村保护的宣言。

  半浦村村委书记徐国平表示,多年来,半浦村一直坚持着对渡口文化的保护,为此,作为连接姚江两岸交通纽带的半浦渡口也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半浦古村虽只是一个江南小村,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古村历史底蕴已经非常丰厚,目前该村被公布的区级文保点就有24个。

  青砖黑瓦古色古香的宅邸与现代化的居民房连成一片。漫步在半浦,仿佛置身于民清时期,藤蔓从白墙黑瓦中钻出,调皮地在风中舞动,空气中时不时传来老人家聚在一起唠嗑的谈笑声。

  沿着小道,记者注意到一路可见很多颇具规模的老房子。徐国平介绍说:“半浦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曾在宋末出过副宰相,更有一个祠堂曾出过四五个进士,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也是半浦人。”

  徐国平指着不远处一座大门紧闭的古建筑说:“这里有4个马头墙,是村里马头墙最多的房子,马头墙越多说明官阶越大,可惜这些房子的主人目前还没考究出来。”

  据了解,半浦村中有多处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如中书第、周家祠堂等明清古建筑。据统计,半浦村有15处楼群,规制较高,质量较好,已有多处被公布为文保点。

  在徐国平看来,半浦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半浦人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把精华修缮出来,再着手其它;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

  而今这些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江北区慈城镇党委委员董旗表示,目前区里及镇里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半浦村的保护,希望能够留住原汁原味的半浦。

  有机更新:融于时代传承历史

  古村保护,非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把历史文化村落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更新是其必然现象。

  有机更新,半浦小学便是一个“活”案例。

  始建于1921年的半浦小学,由当年四明银行当家人孙衡甫捐资建造。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半浦小学的出现,无疑为众多子弟提供了一个学习栖身之所。多年后,这些年幼的学子长大成人又走上救国强国道路。

  转眼近百年,历经风风雨雨,这幢中西合璧、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依然完好地伫立着。只是,曾经辉煌的它,现已成为文保建筑,沉寂多年。

  当然,这座小学并没有被扔弃,而是重新投入教学,传授传统国学知识。

  2015年,竺彩君来到慈城,而这座沉寂的小学引起了她的注意。从事多年旅游教育工作的她看到历经沧桑的半浦小学,仿佛看到了一座“教育圣地”。

  竺彩君说:“既然这里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什么不把半浦小学作为一个学习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要知道,半浦村本身就是一本历史书。”

  于是竺彩君的“半檏园”开张了,以此为契机,这个古村开始了有机更新。

  在董旗看来,不同于其他村落开发的商业化运作,“半檏园”为半浦村带来的是丝丝朝气,也让这份“开发”融于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把自己的村落遗存当作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在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地。”

  半浦村并非慈城镇古村保护的个例,在这座拥有1200余年县城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古村保护是个融入每个百姓之间的永恒话题。

  而慈城也是作家冯骥才祖辈的家乡,在他看来,只有敬畏历史,才能用心去保留原生态的痕迹。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冯骥才提出,关键要体会一句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考为什么修缮和保护古村落。“村落的意义,在于她身上的独特精神,承载了一种情怀、一种记忆。每一个村落都有她独特的魅力,我们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像半浦这样独具特色的古村落。”

  据悉,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工作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历时10年有余。在基础建设上,截至2016年3月,已累计投入约40亿元;完成古城搬迁34万平方米;按照古城原有样貌,完成宅院修缮15.5万平方米,遗址重建8.6万平方米,10处古建筑保护利用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厚植氛围:并非“一给钱了之”

  宁波江北青山绿水之间的村落,孕育了浙东文化的睿智,也深藏着江南水乡的秀美。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提到,要保护好古镇古村古迹,凸显浙派建筑韵味,让每个生活和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领略扑面而来的“江南气息”、“浙江味道”。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这些都是浙派建筑的核心元素,这些都应该很好地保护起来。”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的眼中,浙派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呈现江南的传统文化底蕴,亦可反映“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守护这些代表着浙派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早在2005年,宁波就启动了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如今拥有该名分的村落已共达55个。

  在杨军看来,尽管这些村落拥有法律制度上的保护,但想要更好地“存活”下去,却依然不易,“建筑与人一样,需要日常保养,但陆续出走的青壮年让不少古村留下一个空壳,随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董旗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去乡村旅游,在那里可以感受到祖辈的生活——种地、采摘、吃农家饭,美哉、乐哉,“除了适合休闲娱乐,古村落还有着很多历史,那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

  但是董旗对于现在的古村落保护仍然有些担忧,他清醒地认识到,古村保护并非“一给钱了之”,商业味太浓会导致古村落传统文化“碎片化”。依托古村落发展文化旅游,虽聚集了人气、增添了活力,但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川流不息的游客打破了古村的宁静安详,村落文化生态系统日渐支离破碎。

  对此,冯骥才认为,村落保护最重要的,是要看老百姓的需要以及热爱家园自觉意识。因此,村落保护首先要唤起村民对家园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让村民对村落有一种深刻的情怀。

  江北区作为宁波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鳄”,据统计,目前共有文保历史建筑266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5处),慈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古建筑群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浙江省内惟一获此殊荣的建筑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