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社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推进传统文化向基层下沉

02.08.2016  19:06

  近年来,宁波市江东区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全面提升都市文化特色区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建设向基层下沉。作为重要载体之一的社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建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居民在家门口学习到、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微小博物馆”体现浓浓江东味

  “要办好微小博物馆,就一定要有特色。”江东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说,放眼江东的身边展厅,有那么几个只有江东才能办的主题——一个是“海商”主题,一个是故居或遗迹主题,还有就是散布在全区各个角落的“居民身边展厅”,他们都特别有“江东味儿”。

  作为当年甬埠行驶北洋舶商航工聚会、办公、议事的重要场所,位于三江口边的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庆安会馆)记载着江东“海商”的变迁史。走进会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的建筑,这也是宁波近代地方工艺的杰作,堪称咱们宁波“老底子”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石柱上的龙,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了精雕细琢。2001年6月,庆安会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庆安会馆不但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同时也是江南仅存的两个融天后宫跟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之一。现在,它又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作为宁波江海联运的节点,庆安会馆串联起了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它既是宁波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实物例证,更是海商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说到故居遗迹,不得不提钱肃乐故居。钱肃乐是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明末清初组织义军抵抗,保卫家园。其故居位于外潜龙街31号,属于市级文保单位。如今,故居里设有正气堂,展示陈列着钱肃乐个人史迹,介绍了他不朽的一生,每年参观的人数达到5000人次左右,其中大多数是学生群体。去年,江东区创新开发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钱肃乐故居开办了一家民办公益性艺术展示机构,在保持故居主体建构不变的情况下,使其在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摸索出了一条具有江东特色的“故居换新颜”之路。

  当然江东味儿最浓的,恐怕就要数两家分别位于东郊街道宁丰社区和福明街道新城社区的村史史迹陈列馆了。这两家博物馆因旧城改造、居民拆迁安置而建。“两家陈列馆完全由社区自筹,所有收集的史迹物品,包括老物件、村史等,都是居民自发提供,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指导。”江东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

  555牌时钟、铜火熜、捣臼、犁……当初征集令一出,两天时间就收到了居民提供的“压箱底”物品60余种100多件,还有不少风景照。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昔日的庄稼、菜园、耕耘渐行渐远,但是宁丰社区居民内心还有那个不曾远离的村庄和田园生活。“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陈列馆,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宁丰社区主任说。无独有偶,作为集中拆迁安置了东部5个农村社区的新城社区,这里的“史迹陈列馆”,也同样是居民们的精神家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年来的旧村改造中,留住乡愁记忆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社区认可,并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建设来实施。去年,仇毕村也被列入拆迁范围,村里也在收集这些旧物件,或许不久的将来,又一个陈列馆将在身边诞生,以帮村民留住乡愁。

   微小博物馆”不忘培养传承人

  在全区众多的社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中,有几家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肩负培养传承人的责任。

  前不久,来自大红鹰学院、浙大宁波理工、浙工商等五六批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位于福明街道新城社区的甬剧博物馆。“我们90后年轻人现在关注甬剧的太少了,今年我们团队以它为题,想要做一个调研报告,唤醒身边人的‘甬剧意识’。”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这样说。

  据了解,福明街道是甬剧之乡,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设立在此的甬剧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开馆,不到2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有三部分的甬剧历史图文介绍,还有大量甬剧相关的服饰、乐器、剧本展示,有一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两年多来,接待参观人数超过4000人次。年初,博物馆二期也刚刚装修完毕,排练区、教学区、化妆服装等一应俱全,给草根甬剧爱好者提供了新平台。

  为了让更多居民能够真正欣赏到甬剧,江东区文广新局还在该社区成立了锦文甬剧社,甬剧名家王锦文担任队长,定期邀请业内名家进行专业授课、系统指导,平均每周开课1至2次。目前,锦文甬剧社已经由最初的40余名成员增加到100多人的大团队。在团员中,今年10岁的钟佳宁小朋友最为引人注目,这名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是王锦文的小弟子。“每次我去甬剧社指导她都坐第一排学习,特别认真。”王锦文介绍说。钟佳宁从小就非常喜欢甬剧,她告诉记者,在她的感染下,现在班上已经有好几个同学跟着她一起学、一起唱,以后他们还会一起演出。

  面塑是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设有全区唯一的面塑博物馆。联系到面塑手艺传承人王书涛时,他刚好结束当天在区文化馆的公益授课,“今天有36个孩子,放假了,报名人数也多了起来。”他说。

  2000年初,王书涛来到宁波,吹糖人、蔬菜雕花是他的特长。5年前他远赴大连拜师学艺,关门练习两三年,才练就了如今这般技艺。面塑与橡皮泥塑不同,它无毒无添加,可长期保存。“面很重要,前期调面、饧面、蒸面、存面,直到面泥可以使用,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王书涛介绍说,面塑这项工艺在市面上很少见,它是纯手工,不能复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非常珍贵。

  几年前,濒临失传的面塑技艺得到了公众重视,逐渐开始有群众基础。“这几年,我一直在做传播,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这门老手艺。”近几年,王书涛每逢寒暑假,周一、三、五上午都会到江东区文化馆进行公益授课,传授技艺;与行知实验小学合作,给孩子们上兴趣班;与职教中心合作,给中学生上选修课;参加“阿拉非遗汇”等各类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如今,面塑项目已经被江东区政府公布为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书涛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微小博物馆”努力实现全覆盖

  “我们力争在今年度建成20家微小博物馆(非遗馆),实现街道层面的全覆盖。也就是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家门口的展厅’。”江东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试点区,江东区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在全区打造出40家左右的“家门口的展厅”,实现60%以上社区的覆盖,每年开展惠民文化活动160次以上,年接待参观者30万人次。

  江东虽然总体上是传统文化资源小区,但是在项目挖掘和利用方面,能做的文章还是不少。江东区前期围绕打造“身边的博物馆”和“身边的非遗馆”两条主线,进行了调研、摸底,并按照中央“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要求,拟定了首批要打造的20家单位。翻开《江东区打造社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工作方案》,可以看到这些微小博物馆(非遗馆)或在社区服务大厅内,或在辖区公共广场内,或在遗迹原址处,非常接地气。“要办身边的展厅,就一定要让居民群众能够以便捷的方式,享受到这份公共文化大餐。”该负责人说。

  近年来,民间资本逐渐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江东区在此次微小博物馆(非遗馆)打造时,也充分吸收了民间力量。据悉,首批中有6家单位为私营性质,他们以展示传统工艺、服饰为主要内容。“通过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推动全区社区微小博物馆(非遗馆)建设的全方位发展。”江东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办微小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据悉,江东区将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海商文化周、“快乐365”等开展主题活动,吸引群众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乡情怀,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所有场馆遵循免费开放的原则,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为场馆开办提供经费保障,以推进阵地资源共建共享,造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