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气象只能预报风雨?气象经济:每投1元能赚98块
浙江在线杭州3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李鹏首席编辑/赵洁) 除了预报天气,气象部门还在干些什么?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个问题。
其实,气象部门的服务远不止于日常发布的“风雨预报”,它能够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效益。经济学中就有个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即: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浙江气象部门已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服务,促使湖州、绍兴等多地农民直接增收。另外,气象信息和服务是可以作为商品销售的,浙江的公交公司、电力公司、服装企业都是气象部门的“客户”。
2015世界气象日特别报道
①厄尔尼诺来了全球或迎最热一年今年夏天浙江怎么样?
②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浙江升温幅度高于全国
贴标签的“气象大米”问世
湖州农民一斤多赚0.5元
湖州德清农民沈炳水是个种粮大户,主要种的是水稻,还有个品牌“孟家漾”牌。
不过,他的大米跟别人的不一样。两年前,他的“孟家漾”牌大米成为浙江首个通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大米品牌,被亲切地誉为“气象大米”。
他说:“以前一斤‘孟家漾’大米只能卖3.5元,现在贴上气候品质‘优’的标签,能卖到4元了。”
“这就是气候认证的好处,经过认证过的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更强”,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樊高峰告诉记者,所谓“认证”是指根据天气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做评定。简单说,很多农产品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下品质最佳,气象部门会根据一年的气候监测数据,给它们打分,越接近最佳气候条件的农产品,得分和等级才会越高。
评定的等级有特优、优、良好和一般四级,气象部门会对特优和优的产品统一颁发认证报告和认证标志。这个绿色的标志有“邮票”大小,贴上了它的诸如茶叶、杨梅、葡萄、柑橘、梨、水稻农产品,要比一般同类产品更抢手。
近年来,浙江名优特农产品都陆续贴上了气候品质认证的“金名片”。三年来,浙江省局共计发放认证标识近60万枚,据统计和农业大户信息反馈,气候品质认证促使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10%,累计农业增效3000万元。
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标志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来了
茶农理赔不用“跑腿”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各种气象灾害频发。光是去年的台风“凤凰”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就有46.07千公顷,成灾面积15.28千公顷,农业总损失6.18亿元。
很多农民朋友都会选择买保险,这样一旦稻田遭遇洪涝或者台风时,总能获得一些赔偿。
“可是,假如今天台风来了,遭了灾,保险公司要派人赶到村子里查勘损失,很容易产生争议,如果遇到像‘菲特’那样的强台风,一下子有很多地方受淹,保险公司也一时派不出那么多人”,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利红说,这样的保险理赔往往要花上至少半个月时间,不但耽误了农民恢复生产的时间,还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成本。
今年,省气象部门研究和推广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吴利红说,“这个保险投保的就是一个气象指数,意思是说,保险期内,只要茶山上的气象站里显示的温度低于约定温度,不论茶叶有无受损都可以获得赔偿”。
吴利红表示,有了这个“气象保险”,保险公司不用派人查勘,农民也不用再花时间等,现在只用两三天就能完成理赔,“节省了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今年2月27日到3月3日,绍兴市气象监测站首次监测到日最低气温出现零度以下,触发茶叶理赔程序。3月4到5日,42户茶农迅速获得23.5万元保险赔款。
“ 气象服务”成商品网上卖
电力企业公交公司都是客户
经济学中有条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比如,德国商人发现,夏季气温每上升1℃,就会新增230万瓶的啤酒销量,气象公司便开发出“啤酒指数”。
而今,我省气象服务市场也在逐步形成。公交公司、服装企业“太子龙”和食品企业“五丰冷食”等都是购买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的客户。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气象就作为有偿信息开始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规定,气象台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
“现在很多气象app都是免费的,为什么还有人会花钱购买气象信息产品呢”?浙江省气象台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说,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天气,使得电力设备损失惨重。从此之后,省气象台成立了国内首家电力气象研究室,为电力系统在很多高山上新增了观测点,大风、冰冻、雨雪等,为电力设备防护决策增加了信息参考。电力至今都是省气象台的大客户,较之恶劣天气对之造成的损失动辄上亿来说,气象资讯购买费用属于小数据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年前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就设立了“浙江天气网气象商城”,购买气象服务信息产品从此就像逛淘宝一样简单了。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阮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