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图书馆和它的老馆员

31.03.2015  10:23

    

    在不断的争议声中,禇树青把杭州图书馆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杭图是杭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全国业内标杆

    春天的上天竺,香客满路。许多人也许没有注意到,在山林掩映的地方,有一座古朴建筑:杭州图书馆的佛学分馆,就隐蔽在这清幽的小径上。我们到访的时候,馆里有一群读者茶友正围在一起品赏新茗。杭图馆长褚树青笑着说,这也是佛学文化的一部分。

    跟这个外表很书卷气的馆长聊天不久,记者就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内心很不“安分”的人。

    这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从小在杭州图书馆当过志愿者,17岁进入杭图工作,在杭图干了三十多年,凭着对杭州这个城市的热爱,凭着对“图书馆员”这份工作的责任,他把杭州图书馆做得风生水起,现在,杭州图书馆不但是杭州的文化名片,还成为全国图书馆行业的引领者。

    褚树青至今都还因为那个著名的“无权拒绝流浪汉进馆”事件被媒体记挂。就算是过去了好多年,这句话在微博、微信上也会每隔一段时间传播一次,以至于他哭笑不得地发现自己有个“流浪汉馆长”的称号。

    似乎,禇树青和他的杭图,总是在出位,总是在做“份外”的事。

    十个分馆

    一套社会教育体系

    电影、科技、运动三个主题分馆,正在杭州图书馆目前的筹建工作中,在此之前,杭图已有少儿、音乐、佛学、生活、印学、棋院、盲人等7个主题或专业分馆,也就是说,加上市民中心的主馆,杭州图书馆在杭州一共有11个“据点”。这个规模,不要说是在浙江,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的。

    “以后还会有(分馆)。”禇树青说。之所以要建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因为在禇树青脑子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教育。

    “昨天微信上有个人在解释美国的‘平民教育’概念。”禇树青说,“它不只是给底层的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通过平等的一体化教育让所有人都有平民的意识,摒除特权和精英思想。我们现在的平民教育可能就是关注外来务工子弟,或者落后地区等。但这里面带有一种给予的思想。

    对于“社会教育”,禇树青认为,人们有一个误区,把文化等同于文艺,一说到文化就想起专业院团的吹拉弹唱。但文艺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文化活力更重要的是公共文化。这一方面靠政府设立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着力点燃百姓对文化的热情,而不是仅仅点燃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热情。

    “公共文化就是‘唤起工农千百万’,也就是要唤醒广大市民自觉的文化热情。”禇树青说,“专业院团则是让普通人欣赏他们做不到的高度。

    七天活动

    一个接地气的图书馆

    如果你留心杭州图书馆搞的活动安排,你可以在一周里面,一天去音乐馆享受音乐,一天到佛学馆去哲思,一天去生活馆学插花、做咖啡、煮菜……每周都有接地气的活动,能把你七天都排满,比上班还要忙。

    即便是上天竺的佛学分馆,在禇树青眼里,也是接杭州这座城市的地气的。

    “当年有许多学者提出,杭州作为东南佛国,是否能成立一个佛教图书馆?这个任务后来就落实到杭图了。我考虑‘佛教图书馆’的概念更多是为寺院和僧人服务的,而我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办一个佛学图书馆更适合。”禇树青说。

    事实上,杭州历史上有过1000多个寺庙,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巨大。杭州人的语言,许多路名,还有一些民俗都跟佛教文化相关,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内容。

    “佛学文化对我们的书画艺术、建筑、养生等方面的影响也值得梳理。通过研究这些,我们可以了解杭州城市发展脉络中的一支,这就是成立佛学图书馆的意义。“禇树青这样说。

    于是,像个世外桃园一般,佛学图书馆被静静地安放在上天竺的茂林修竹中,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名联:“天竺国中,满路香云登正觉;金容不远,举头触目即灵山。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郑琳/文 记者 杨晓轩/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