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居添"江南印记" 浙江乡村规划设计师将成标配

19.11.2015  20:14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

   浙江在线杭州11月19日(浙江在线记者/董洁 通讯员/冉茂翔 编辑/马丽红) 在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有一个原本破败的村,如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的画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不仅一家家民宿排队入驻,村人们也重新树立起了文化自信。

  今天上午,全省推进村庄规划暨农房设计落地工作现场会在富阳召开。据了解,全省将全面建立乡村规划设计师制度,解决现有村庄缺乏规划指导或规划脱离实际的问题,原则做到一镇一师,有条件的可以一村一师。

  在全省,建设富有“浙江味道”的美丽乡村,打造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一个个村庄正变为现实,让当地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王澍为富阳文村设计的农村民居

   在传统建筑上实现创新

  让乡村 找回 文化自信

  文村地处富阳区西北部,是一处典型的浙派传统村落,作为美丽宜居村庄省级试点,试点的区块内有古民居40幢,近现代房屋56幢,居住村民400余人。

  和许多江南村落一样,文村的村口有一条河,沿着河,北边是民居,南边是农田。一眼望去,与许多新农村建设不同的是,在这里你很难轻易发现哪些民居是完全新建的,哪些民居是经过修缮保留下来的。

  一期完工的43幢民居中,近一半通过外立面整治、老建筑保护修缮后实现“重生”。

  在不少村民眼中,破败落后的村庄建筑只能推倒重建,但在王澍眼中,文村的破败却是他当初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通过调研富阳200多个村后发现,只剩下十分之一村仍保留着传统村落建筑。”王澍告诉记者,文村全村有一半是传统建筑,加上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又安静朴素,有着非常好的生态条件。

  王澍就地取材,利用杭灰石、黄黏土等材料,运用美院实验室研究出的夯土、抹泥新技术,做出了像是传统,但又找不出任何一处简单直接模仿传统的建筑,实现了文村建筑的创新。同时,改造后的文村,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幢房子,规划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也避免了“千房一面”、“千村一面”等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和弊端。

  “我认为完全能够利用乡村不可多得的条件,做出比城市感觉更好的建筑,通过这种创新找回乡村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杭州城里都找不到这么洋气的房子。”王澍说,希望建筑能作为一种江山如画的方式叙事,带大家重返江山如画的世界。

王澍为富阳文村设计的长廊

   “富春山居”画卷在全省铺开

  全面建立乡村规划设计师制度

  作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富阳正在打造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包含文村在内,富阳已经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而这幅“富春山居”的画卷,正在全省范围内铺开。浙江省副省长熊建平表示,农村人居环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决脏乱差的阶段,主要解决垃圾、污水处理等基本问题;第二阶段是人居环境整治阶段,包括自然环境整治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等;第三阶段是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是整个乡村风貌改善和品质的提升。

  “目前,我省的乡村大多处于由第二阶段转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个转折的关键是要在环境改善、美丽建设上实现大的提升。如何抓改善和提升,关键点和落脚点就是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这些基础性工作。”熊建平说,下一步,要在全省全面建立乡村规划设计师制度,解决现有村庄缺乏规划指导或规划脱离实际的问题,原则上必须做到一镇一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一村一师。

  在具体的操作上,省建设厅厅长钱建民表示,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凡是实施村庄建设和农房建设必须“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要把村庄设计作为村庄规划落地的前置条件,并以项目为前提,做到“有项目必设计,无设计不动工”。同时,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