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牛娃”是这样炼成的!一位80后杭州妈妈的择校之路

19.04.2016  09:23

今年民办小学报名热度升温,录取比达到了20:1,被录取的孩子一般被称为“牛娃”。民办小学为何这么热?今年入读小学的新生父母,基本上都是80后。作为新一代的学龄儿童的家长,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她们是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呢?张茜(化名)是典型的80后家长,民办小学报名那一天,她带着女儿走访了四所民办小学,出色的女儿也被市中心热门民办录取。

在采访中,这位妈妈分享了她的故事,并道出了自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经验。

女儿是二表生 民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昨天一早,我如愿去民办小学缴纳了学费,拿到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幼升小之路终于尘埃落定。回顾过去几个月来的经历,觉得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情况:一家人的户口落在她爷爷奶奶名下的房子所在地,对应的学区是QL小学,我们在别处也有房产,这种情况按照规定属于二表生范畴。

近几年XX小学一表生爆满的新闻,时有耳闻,我们对应的学区没有到爆表的程度,但招生情况每年在变化,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心里十分忐忑。所以,民办小学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开始上网搜索民办小学的情况,从各个渠道了解民办小学的信息,发现民办小学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而且这几年民办小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青睐,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我就决定带着女儿朝民办的方向努力试试。

敲定四所意向学校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查找热门民办小学历年的面试题目,了解考查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训练。比方说,有些学校会考察孩子的四肢协调能力,我就让孩子在家多练习跳绳、拍球;有些学校可能会考察孩子的专注力,我就买了些训练专注力的书,给她练习舒尔特方格等等。当然,有些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不是靠这么几个月的突击训练,更需要平常一点一滴的累积。

在此之前,我对小孩的教育,属于比较开放的,没有提前学认字、学拼音、学英语,只报了一个美术兴趣班,也是孩子自己喜欢,主动要求学的。

去年12月,听朋友介绍了某知名数学培训机构,发现他们有针对幼小衔接推出的七大能力课程,这七大能力基本上涵盖了民办小学面试会考察的范围,而且课程设计也挺有趣的,女儿应该会喜欢,所以立马就带女儿去做了测试,报了名。

当时为了能在民办招生前尽早学完课程,只能报了离家很远的校区,每次送去上课路上花费的时间就要很久。很多朋友都说你们也太能折腾了,有没有这个必要啊?但是我觉得孩子不排斥,自己愿意学,作为家长,这一点点困难,算什么呢?

3月份,我更深入地了解每一所民办小学,根据接送方便、学校特色、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定了四所。4月份后,每个周末几乎都在带孩子上体验课,听校长讲座,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要让孩子上民办的信念。

在此期间,我加入了一个2016幼升小的QQ群,群里的爸爸妈妈基本是奔着民办小学去的。大家会在群内分享关于幼升小及民办小学的最新资讯,平时也会经常讨论一些育儿经。这个群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毕竟不是全职妈妈,平时上班也比较忙,通过群友们的分享了解到很多第一手的讯息。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胡鸿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