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就业之前“刷简历”
虽有古训“英雄不论出生”,但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当下,毕业院校成了就业时绕不开的话题,有时还是必须的门槛和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逐年汹涌的就业大潮,“211、985院校应届毕业生”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校招公告上,并成为第一轮简历筛选的硬性条件。
前不久一则《65张证书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道出了毕业院校含金量的重要性,65张实打实的证书还不抵一纸名牌大学的毕业文凭的事实,令人唏嘘。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越来越苛刻的求职条件和越来越高的入职门槛,为了刷新简历,提高竞争力,规避“出生不佳”的硬件缺陷,毕业生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的试图出国镀金,有的通过实习添彩,有的寄希望于国内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平台。
结果不尽相同,有的如愿进入学校继续深造,暂时避开了就业潮,在时间上得到缓冲,有的拿着一纸越来越厚重的“金简历”,寻觅着尚不确定的未来。
源于一条短信的“出国镀金”
姜明(化名)打定出国读研的主意是因为前不久收到的一条来自某银行HR的短信。
温州某二本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读的他,在临近毕业时投入校招大潮,老家的一家银行也在其投递的几家金融机构之列,却因为毕业院校是二本院校而被拒之门外。
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那条让他有点气愤的短信,对方表明,毕业于二本院校的他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原来,银行的校招公告中对毕业院校进行了限定:应聘者必须来自全国“211”、“985”院校,而且还必须是一本院校。
姜明的亲戚曾供职于该银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递了应聘简历,没想到还是绕不开“出生不好”的硬件缺陷。
“毕业院校真的这么重要吗?”之后的几次求职经历给了他肯定的答复。因为是二本院校,他的校招之路并不顺畅,可谓屡战屡败,投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看着HR们发来的一个个回复短信和邮件,大学四年一直拿全额奖学金,还担任过校学生会干部的他很不理解。
心里过不去的时候,他会去校门口的小酒吧喝上一杯,或致电好友和家人,抱怨这在他看来有点无理的求职门槛。
还不赖的简历在“211”和“985”面前却完全没有竞争力,他不甘心,想到了出国读研。
其实,在第一次高考失利时,他就曾有过出国的念头,但因为对外面世界的担忧和来自父母的反对,出国的想法在去了几趟留学中介后便戛然而止,他选择了复读。
如今,他决定试试,一半因为身边的出国读研风,一半因为洋文凭“好歹比现在的二本文凭强”。
但语言是他的短板。考前强化、冲刺班、集训营……他都一一报名,有一次还去上海脱产培训了一个月。
但在留学院校的选择上,他又遇到了难题,经过一番纠结,考虑到第一次出国和一纸洋文凭的终极目标,他最终选择了一所不赖的英国学府在老家的分校。他的多名高中同学曾就读于此校,表示性价比还不错。
红宝书不离手,挑灯夜读成为习惯,有时梦里也在背单词。几次雅思考试和刷分后,他的语言成绩终于达标。
现在的他正在为暑期一个月的语言课做准备,他希望两年后再一次毕业时,不再夭折在毕业院校好坏的第一关上。
“镀了层金应该不一样了”,经历了第一次就业大潮,他坦言,“学成后才会更自信。”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俞吉吉/文 编辑:高婷婷